卷三 震关中 第四章 华山论剑(第7/10页)
姚莲舟却是目光如炬,又似有极准确预感,对那些虚招全然无视。一到司马泰元发出真正攻击,「追形截脉」又即发动,这「花剑」同样被破得体无完肤。
司马泰元开始焦急了。心也开始乱了。他又连续变换了九种华山剑法:剑路圆转的「月凝剑法」;走步跳跃为主的「飞鸟穿林剑」;专攻敌人下盘的「封门剑」……每一套风格战术都截然不同——华山剑术如此丰富多变,难怪自古赢得「剑宗」的称号。
但是不论他的剑法怎样变化,在姚莲舟眼中,都只是化为简单的路线、角度与时机。然后又是应以一招准确的「截脉」。简直就像能够阅读司马泰元的心思。
两人已然交手四、五十招,两剑没有一次碰触,就如隔空面对面舞弄一般。但在华山众剑士眼中,都看出来了:
华山派首席大弟子,正被玩弄。
司马泰元渐觉心寒。他以第一身对敌感受到,姚莲舟的身手和意念反应,正越来越快,司马泰元许多时候连半招都出不了,只是肩头一动,姚莲舟的截击已经来了。
——他……到底真正有多快?……
——难道……这就是凌驾「毫」、「忽」之上,传说中的「曜炫之剑」?……
司马泰元回想起,交手之初划过自己皮肤那三剑。
——根本不是我闪躲得够快。是他的剑刻意不用全速!
姚莲舟还未杀败司马泰元的剑,已先击溃他的意志。
姚莲舟确是从一开始就刻意减慢剑速,为的是让司马泰元把华山剑法一一使出,再一一破解——表面上他只是以截击先机之法,令司马泰元每招无功而还,但在场一众华山高手都已看出,姚莲舟假如提高速度,司马泰元的手臂已经中了不知多少剑。
眼见本派大弟子使出十一套最高级的华山剑法,皆被单单一套「武当形剑」轻松破尽,在场华山高手无不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撼。
此刻姚莲舟嘴角的笑容消失。
——已经看够了。
「单背剑」突然就变了。没再用「武当形剑」,而是以剑身中段的钝背,交叠上司马泰元的七星长剑。
司马泰元吐气,勉力要把那「单背剑」弹开。但他一吐剑劲,那劲力反被「单背剑」吸收、带引,本身厚重得多的七星长剑,被一股重力压住,不由自主就砸在地上,剑刃砍破了石砌八卦图地板中央的太极,黑白两色的碎石激飞。
两柄剑静止。「单背剑」仍把七星长剑压制在下面。
姚莲舟像叹息般说:「到了最后,也不让你瞧一瞧『太极剑』,好像不太好吧?」
司马泰元惶然急发劲力,欲架开压在上面的「单背剑」,把七星长剑抽回来。
可是发出这挑劲的刹那,司马泰元却感觉,力量如入虚空,对方的剑轻如无物。
姚莲舟的「单背剑」,精微巧妙地引导着司马泰元的力量,把那上挑之力变成向旁划弧。「单背剑」尤如粘着那长剑,不丢不顶,带引它不断在两人之间转圈。
「太极剑」·「化劲」之法!
——习「太极拳」之人,要能够做到巧妙的「化劲」,必先练成极敏锐准确的「听劲」功力:透过身体四肢甚至任何部位的接触,感应敌人运劲的力度与方向,如此方能将之消卸,甚至借用反馈对手,令对方进退不得,越用力则越被操控。拳法的「听劲」,仗赖身体皮肤的触感,本来已经甚难;而要将「听劲」的能力,延伸到刀剑死物之上,更是极度高深困难的武功。在武当派里,即使连副掌门叶辰渊,其「太极剑」技法也还未到达精纯的境地——否则当天挑战青城派,他的「太极剑」就不会这么轻易被何自圣的一招「抖鳞」破去,因而陷入苦战。
而姚莲舟,完全是另一个境界。
司马泰元甚焦急,手中剑不断以各种方式和方向拼命发劲,欲脱离「单背剑」的控制。但每一下吐气发劲,都仍然被无声无息地吸收和借力,长剑始终被「单背剑」带引着,不断搅动转圈。
——司马泰元感觉,手中长剑就如陷入了一池泥浆的漩涡里。
姚莲舟运这「太极剑」,双足未离地半步,腰、胯、腿各关节甚柔软地圆转,全身带动右手的剑招。那转圈动作并不很快速,连王士心都能够看得真切,感觉比什么舞蹈都要优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