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九章 隐处唯孤云(第6/8页)
昭阳泪流满面:“可是……可是,你也不能……”
“唉!”宁致远长叹一声,面向晏荷影,“我这做二哥的无能,不但不能把三弟活着救出来,而且在他去了之后,竟连他的遗骨都没找到,最后,只找到了他的一袭被血浸透了的龙袍。”他仰首向天,凄然笑道,“不过,这样也好,三弟活着时就如一阵清风,现他了无挂碍地去了,不留一丝痕迹在人间,倒也合他的脾性。只是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却抛舍不下他,我把那袭血袍当作他的遗蜕,葬在了泰山经石峪,好让他日日有山看,有泉听,有月赏,有花嗅。只是他在九泉之下,定也十分挂念晏姑娘。晏姑娘要是想和他一处做伴,我这做二哥的又岂能阻拦?你死后,我定会把你和三弟归葬一穴,以全你的心愿的。可泰山距这儿有千里之遥,我们要是送你的遗体回去,一路上有诸多不便,莫如晏姑娘和我们同往泰山,在三弟的墓前哭祭后,晏姑娘再和三弟在泉下相见,岂不是更好?”
昭阳哽咽难语,扶住丈夫的手臂,只觉双腿发软,已快要站不住了。这时,忽听晏荷影语气低微地道:“昭阳姐姐,宁大哥,有白粥吗?我饿了。”两人一看,她已睁开了眼睛。
人间三月天,泰山脚下,早已桃李芳菲,一片春光烂漫,但山中的桃、李、梨等树的枝头上,花却仍打着苞,尚未绽放。昭阳、晏荷影并肩在古木参天、奇石峻秀的山道上缓步前行,宁致远及其他人在后面远远跟随。
晏荷影大腹膨亨,行走起来极是不便,且从山脚到经石峪,路程也不短。本来她可以乘软轿上山的,可她却更愿意一步步地走过去。
尹郎,马上就能再见到你了!她在心中高兴地叹了口气:走了这么远的路,经历了这么多的痛苦和折磨,总算就要和他团聚了,永远的团聚,永远也不会再分开。想到这儿,她喜不自禁地笑了。
她的容貌本就美艳绝伦,现这一笑,更如春山远树般明丽动人,连昭阳也看痴了,不禁笑道:“荷影妹妹,你本就长得美,现在气色又这么好,等下延年哥哥见了,一定会十分喜欢。”话才出口,她心中就是一痛,急忙指着山路右边万丈悬崖中一股从山间石缝中奔泻而下、喧跃翻腾的清溪:“这就是泰山泉,打经石峪的《金刚经》石壁上流下来的,延年哥哥现在天天都能听到它的声音。”
晏荷影入神地凝望那一带清流:“是吗?那以后,我也能天天都听到它的声音了。昭阳姐姐,你跟宁大哥待我和尹郎这样好,此恩此德,等我和尹郎日后化作了清风明月,再来相报。到那时,你们热了,我们就来为你们送凉;要是夜间走道黑了,我们就来给你们照亮。”
听了这几句天真至极的孩子话,昭阳不禁心荡神驰,强忍满眶热泪,哽声道:“这敢情好,到时候……我和远哥,就能跟你和延年哥哥常在一处了。”话未完,疾扭头,一串清泪已洒落在青石铺就的山道上。
待到一个三岔路口,在昭阳的指引下,复向右行,直下龙泉峰。就这样优哉游哉地又走了盏茶工夫,到了西谷底,二人面前,突兀地耸起了一处高逾万丈的青石坪。
青石坪斜亘天际,一眼望过去,不见尽头。清澈的泰山泉就从坪上缓缓滑落。泉下石上,自东南而西北,镌刻着两千五百个隶书大字,每字一尺六寸余见方,铭深一至二寸,书法沉郁遒劲,气势雄浑,非泰山难与之匹敌。这就是南北朝时,北齐人书写镌刻,号称天下“大字鼻祖”、“榜书之宗”的《金刚般若经》。仰望这面石坪,只见在春日朝阳和泰山清波的映射下,整部经书无比的恢宏、庄严、肃穆、凝重。
但如此令人震撼的景色,晏荷影却视而不见,因就在还没看见石坪的时候,她已经看见了一个人。她瞠目结舌,刹那间魂飞魄散,整个人都傻了、呆了、痴了、憨了。
只见在正对石坪,清流淙淙萦绕的一方大青石上,有一张软榻,软榻上仰卧着一个人。这人着一袭浅灰麻衫,未系腰带,光洁整齐的发髻上只别着一支竹簪。当晏荷影看见他的时候,他正闲雅幽独地躺着。这人的侧影,如他眼前的春山一般沉静安详,又似围绕着他的晨雾一般清濛迷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