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回 离合关定数 无计悔多情(第5/12页)
河北道上尽是武人,又是前辈,怎耐烦听这小子之言。
秦宁也只当他书生空言,冷笑一声。
唐宁继续道:“以你河北规矩,果然人人皆同席共食,不分尊卑,何以又有节度军曹、将佐马弁,可见分工不可少,尊卑亦然在。那么这尊卑二字只在于职分不同,与做人无干了。”
河北道上诸人这才耐心听。唐宁道:“分工有差,尊卑有别,自然要有规矩,所以才有儒法之说,礼法并存,刚柔相济。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忠于君父,实则忠于家国,上行下效,天下井然。你若不忠于君,何望人忠于你,近看淮西平卢吴元济李师道授首,董重质张悟封爵,远看安史二贼亡于其子,岂是报应?自作孽不可活也。”
王庭凑冷汗渗出,朝李胜冷笑道:“原来李兄是派人来斗嘴了。”
唐宁继续道:“若以你河北规矩,果真能上下同甘共苦,无分贫富,称之曰‘义’,何以又掠取邻州,难道邻州不是河北之地?百姓不是人乎?可知成德之‘义’,便不是河北之‘义’,是小义而非大义。”
河北各镇纵掠相邻州县,相互结下多少梁子,这句话无疑揭开了大家的伤疤。
罗坚与谭忠点点头,“燕歌行”谭忠低声道:“后生可畏,千绝刀好个佳弟子,这攻心在前,乃是上策。”
唐宁道:“民不患贫而患不均,是以治人者要奖勤罚懒、赏功罚过。而你河北规矩却只能使勤者寒心,懒者雀跃,所以只见河北赤地千里,民不聊生,古来冀州肥庶之地,竟成叛乱渊薮。若果然与民同甘苦,何以天下奴婢多出幽州。”
罗坚不禁蹙眉,这唐宁怎不分敌友。
谭忠叹道:“惭愧,惭愧。”
唐宁道:“河北不赏民,偏又赏兵,便是自相矛盾。男子十五以上六十以下皆在军中,使妇人荷锄田间,弃本逐末,致使十年九荒。纵然穷兵黩武,上要挟朝廷赏赐,下掠邻榨民,然而民力终有尽时,民心不能久欺。老子云民不畏死,果然到家徒四壁、妻离子散之时,便是揭杆之日。”
王庭凑怎容他滔滔不绝,咳嗽一声。
秦宁喝道:“少废话,就让我见识你的古松剑法。”
唐宁拱一拱手,持箫在手,秦宁冷笑道:“拔剑吧,仗着宝剑也未必胜我。”
韦玉筝十分焦急,呼道:“宁哥哥,拔剑呀,现在不是客气的时候。”
唐宁点一点头,抽出箫剑,道一声:“请。”二人战在一起,均知功夫与第一次交手时比皆非吴下阿蒙,不由得打起十二分精神。
罗坚在井陉道上已听苍岩七杀讲过唐宁击败范无期,今日才亲见古松剑法,不由得暗暗赞叹,再看秦宁的剑法也是别出心裁,真是后生可畏。
二人转眼已战六七十合,唐宁心知自己内力高出秦宁,若使太乙门剑法,秦宁必非对手。
唐宁自秦陵后不曾再学太乙门的其他剑法,但久往太乙宫,看得多了,创“古松剑法”时又多与太乙门弟子印证,虽非有意,却也全留在心里了。
唐宁箫剑虽利,但要靠真实本领才能服人,而且心念同窗之谊,手上不加内力,是以不曾将秦宁之剑削断。这一来,反倒是唐宁不肯以硬碰硬了。
秦宁心知肚明,心道:“好小子,到这节骨眼上,你居然还敢托大。”剑光一转,使出一招怪招来,那剑指东实西,突然变向,直朝唐宁右肋刺来,又疾又狠。
唐宁再不使内力万难抵挡,急使箫剑削断秦宁之剑,但断剑的剑尖已划破衣衫,划伤皮肤。
两下里唐宁小伤,秦宁断剑,但唐宁若乘机紧逼,秦宁断剑绝难抵挡。
秦宁冷哼一声,急退两步。唐宁并不紧追,道:“秦公子,请换兵器。”此刻他若老于江湖,只说“多谢、承让”之类的话,就等于是胜了,虽然有些胜之不武,但终究也算巧胜。
罗坚等人暗道可惜,王庭凑自然不肯错失良机,忙将自己的一柄利剑交与秦宁。
秦宁接剑在手,返身与唐宁再战。几十招下来,唐宁渐感不支,他自创剑法,招式还不够完备,而且秦宁曾在井陉道上见过他的剑法,也略寻得些理路。唐宁已将剑招重复使过一次,秦宁的新招却层出不穷,令唐宁化解时十分吃力,几次堪堪避过剑锋,都是以青云剑法化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