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帝宛风云(第6/8页)
梅玉在京中又住了半个月。这半个月内,他似乎成了京中最有权势的人,每个人见了他都是又惊又伯,那是因为长乐公主的原故,宫中传出消息,公主赐药是由于授意掠夺梅玉的御赐重宝所致。
皇帝居然因此赐死他平素宠爱的公主,由此可见梅玉的帝眷之隆了。
但是这也使大家迷惑,因为梅玉是建文帝的拜兄弟,前几年还亡命江湖,证明皇帝并不是真喜欢他。
所以梅玉在朝中的地位是个谜,一应酬酢,人家不敢不请他。请了他之后,却又费尽苦心,为陪他的客人伤脑筋。
只有指挥使郑文龙和龙骧衙都统领张辅两个人可以跟他有说有笑,谈得上话的。
可是这两个人主管京中的密探,也是神鬼皆愁的人物。平常,人家宁可远远地躲开他们,现在却要千方百计地去邀请来赏光,席间,连谈话笑谚都受了拘束,真是苦不堪言。
驸马陈守言依然炙手可热,本来,有人看到长乐公主赐药,对他的地位,未尝不动心过。不过有几个老臣才在皇帝面前稍露口风,挑了他一点小错,就受到斥责,聪明人立刻就不再开口了。
赐死的公主没有大硷,也不必大事铺张,就在摈后的第七天,皇帝下旨将幼女长安公主下嫁陈守言为续弦。
婚礼并不铺张,只是半付鸾驾,将长安公主送到公主宅第,两口子交拜天地,入洞房后,双双到宫中谢恩。
这也意味着一件事,陈守言才是皇帝最喜爱信任的人,长乐公主的凶蛮固然闻名京师,长安公主的美艳温娴也是京师知名的,很多大家公子都在钻这个门路,甚至于有人托人情到宫中的后妃去说项。
皇后就为了自己的两个亲戚子弟向皇帝提过,但皇帝一口回绝。而且说自己早已相准了人,到时候自会宣布,叫皇后不必再为此操心。
皇后碰了壁,其他人自然也知道了,皇帝已为长安公主相准了驸马,自然没人再去碰一鼻子灰了,但也在纷纷猜测是谁家儿郎有此福气。
但谁也没想到陈守言身上去,因为他已经有长乐公主,一直到皇帝宣布了他们的婚事,大家才恍然而悟。这是皇帝早就许给陈守言的,当初将长女下嫁,就是为了使彼此的关系更亲密而不是恩宠提拔。
长乐公主凶而且悍,皇帝一开始还管教压一压,后来就懒得管了。长乐公主若是聪明的,就该知道收敛一点,可是她依然故我,而且每况愈胜,那时皇帝与陈守言已经有了默契,大家都在忍耐等徐,等侯长乐公主实在闹得太过分的时候,再由陈守言黜妻,皇帝将以制裁,大概总是幽禁深宫,静居思过,哪知长乐公主闯的祸太大,卖官鬻爵之外,还干扰司法,造成了大冤狱。
赐药自尽,借的是掠取重宝的题目,可是在赐药的同时,朝中同时将刑廷二部一尚书调了闲差,而且还各降了两级,公布的罪名只是小小的过失,但聪明人知道这些过失是当主管很难避免的,重则口头申诉一声,轻则由皇帝提醒一声注意就算了,从未有如此严重处分的。长居宦海的人自然知道他们一定另有什么重大错失,也是沾着长乐公主的光,才如此从轻发落而已!
不过在那些皇亲国戚们心中,却又不同了,长乐公主之被罢黜,是早经协议决定的事,盗宝只是一个理由而已。
因此可知,这位皇帘的亲情是十分淡薄的,连他自己亲生女儿都可以铁面无私地说去就去,手足兄弟子侄亲戚又是差了一层,谁都不能靠着这一种关系来保护自己。
靠得住的,第一是势力。有举足轻重的势力,才能叫皇帝另眼相看,如沐王府、梅玉、陈守言……
可是要结成这样的势力也不是容易的事,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相互结党而成奥援。
于是朝中就结成了好几个派系,互相支援,倒是颇有势力。
殊不知这正是皇帝的策略,他感于藩镇太多,而常感锦衣、龙骧两卫的人力有限,不能每一个都照顾到,乃至常被蒙蔽,所以干脆让他们结成党翼,相互倚重,这样子只要看紧了几个为头的,大小动静全可掌握了。
梅玉终于启程赴任了,因为他到西南去设府,总不能光杆一个人成行。
大大小小的班底超过了两百人,这还不算,此外,皇帝又拨了五千人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