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犁庭扫穴(第8/9页)
陈祖义所拥的实力与郑和所率的大军不相上下,双方也各怀心事,不愿孤军深入,所以陈祖义极力反对到船上去受册,而郑和也不愿意以极少的军力登岸受册,他的目的不是册封陈祖义而是根本换掉陈祖义。
派两千人登岸只是一个试探,如果陈祖义没有任何行动,这两千人就作先头部队,扎营稳住阵脚,后继以大军陆续登岸,直到能吃掉陈祖义为止。
哪知陈祖义沉不住气,抢先就采取了行动,结果只擒下了副帅谷英,所以又派了陈永义去谈判,表现了较为强硬的态度,在意料中郑和是不会答应的,他也只是想借此拖延一下时间。
实则他暗中知会了在肉桂岛上借海盗为栖身的弟弟陈友义和婆罗州等国,叫他们派海军水兵前来佯攻,扰乱郑和的防守,海上有乱,郑和在岸上待不住了,移师发回到海上时,他再率众由城中杀出来,叫郑和两头不能兼顾,若是在陆地上,苏门答腊再加上南洋的那些岛国,也不足与中华对抗的。
可是他们仗着巨洋为阻,增援不便,郑和这次若是丧师而返,明朝不可能再派遣第二支大军渡洋而来的。
郑和却不让他打如意算盘,阵前斩了陈永义,而且态度十分强硬,不但如此,他又把警告信分写了几十份,用飞箭射入了城中,让城中每一个人都知道。
陈祖义有心背水一战,但是城中的居民有些是由中华粤一带渡洋而来,在此地已有身家,这种人多半是武师,多少也是能来几下子的,否则也无法在蛮荒之地开阔出一片天下了,日子久了,子弟相传,也有了不少后人,他们虽是陈祖义的臣民,但也具有相当的自卫力量。
郑和的信射进城中,在这批汉人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他们原是大明的子民,对大明就有一份特殊的感情。
郑和的威胁也产生了很大的作用,他们不愿意受陈祖义的威胁,聚合了一些人,趁着黑夜,悄悄地遣出城来见郑和,表示他们愿意支持明朝共取陈祖义,要求郑和能够保全他们。
郑和之所以要把攻击的行动阐明,目的也是在争取城中汉家父老的支持,他主持全国密探,甚至于远在海外的地带,都遣有细作耳目,对各重要岛国的情形,心中都有个了解,才敢带着人出来的。
何况他的子侄辈马大江、马大海,跟梅玉一起制伏了陈友义,藏匿在肉桂岛,也把城中的情形作了详细的票报,使他对大局能全盘了然而定谋。
好言抚慰了城中出来的父老代表,也跟他们订定了如何配合的方法,然后就计划攻城了。
高港颇具规模,也建起了很坚固的城堡,那是为了抗西方荷兰与西班牙人之用,那些国家的航海技术很进步,不时有大海船来到南洋一带。
这些岛上盛产的香料、椰子等物,在西方都很珍贵,他们的水手也时有掠夺的行为,陈祖义得李至善之助,从中原运来大批的砖块,筑城为抗。
但是坚固的城墙挡不住犀利的炮火,郑和把征西船队的火炮对准城门,一阵猛轰,把城楼轰塌了下来。
然后是千余名藤甲兵打头,这又是一支新兴部队,每个人都左手持藤盾,右手持长刀,藤盾以老藤编成,浸以桐油,坚能抗利兵,且又十分轻便,用他们来冲锋,箭矢、石块都没有作用,一下子抢进了城中。
陈祖义总算尝到了天朝大军是不可轻侮了,他有五千名精选的甲兵,再加上由各岛征来的蛮兵万余人,号称有两万之众,以为能够硬拼一下的,因为郑和还有一半人留在海上,登岸不过万人而已。
哪知战事一起,他才知道那些蛮军不过是乌合之众,被前锋杀了一些之后,立刻四下夺窜,逃避一空。
他的五千名甲兵,原来倒还是可以一战的,哪知平时没有把城中的汉家百姓带好,因为他对这些同胞也不十分爱惜,平时暴征苛敛,也都是以汉人为对象,只有汉人才较有钱,才榨得出油水。
直到有事时,这些汉人就趁机扰乱了,本来他可以利用街道房屋,进行巷战,只要守住路口,就能阻住大军的。
哪知道居民们在后军捣乱、放火、射冷箭,打开门户放进明军,两头夹攻,一下子把他的守势整个击溃了,退守皇宫中时,只剩下两千人不到,被郑和团团困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