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十 章 李代桃僵(第5/8页)
梅玉也只有默然了,这话也不错,在那个圈子里不能任用人才,否则是弊多于利,有才而又赋于重权,就不会安分,掌权过重,就难以驾驭了。
他们在猛对足足等了五天,终于李至善赶来了,他带来一个好消息,那就是大内密探深信已经杀死了李大官人,而且也认为那就是建文皇帝,所以那些密探们都停止了追索行动,回去复命了。
这个消息使梅玉透了口气,这么一来,建文帝至少暂时是安全了,目前急于安排的是建文帝到圣光寺受职的事了,那是李至善一手安排的,他们伴随着建文帝到达了仰光的圣光寺。
李至善在这方面倒是安排得很妥善,他自己本人已来过好几趟,圣光寺中的接待人员也都是预先委定的,建文帝到了之后,只要熟悉一下几项仪式就行了。
李至善发出了通知,预定在五月初为圣僧受职视事的佛光普照大典。
远在太祖之时,就已经确定了圣僧这一个职名,以为熠服西南夷之用,圣僧一职已经三传,都是由中原的高僧担任的,到建文帝膺该职,已是第四传了,第三任的圣僧惠违大师是太祖的一位堂兄,曾任皇觉寺住持,年纪已八十多了,请他逊位是没有问题的。
新的圣僧在圣光寺即位大典很顺利的完成了,新即位的圣僧宝相庄严,天生就有一种令人不敢仰视的逼人气质,令人心说诚服,而且佛理精深,当时就有几位高僧执经请益,圣僧都—一解答了,析理精微,令人十分钦服。
南疆的高僧不仅是通佛理而已,他们几乎是要各类皆通的,有的问术数,有的问医学,有的问营工建筑上的难题,圣僧都是闭目沉思一番后,给予解答了。
还有几位土王则是请教叩问治民之策,圣僧的答复就更为细妙得体了。
这次大众叩谐新任圣僧的结果是皆大欢喜,十分满意,梅玉在场也目睹了奇迹的产生,他实在难以相信,他的大哥建文帝何以会如此博闻多才了,尤其是那些医学上的疑问,他几乎是略作思索后,就朗朗作答了。
但是据梅玉的了解,建文帝对医道是一窍不通的,莫非他当了圣僧后,真有了神通不成!
直到他去看了圣僧的莲座之后,才恍然而悟,圣僧的座位是面对着一蓬莲座,莲座上是释迦未成年前的法相,但莲座下却有个洞,平时用一片莲叶盖住,看不出来,但必要时却可以移掉的,那个洞直却通地下。
在地下室中,躲着一批宿学之士,当有人提出什么疑问时,圣僧闭目深思片刻,那时给地室中的人书写时间,等底下书就答案,圣僧张开眼睛,读出答案。
在外面的人是看不见这个洞的,但却造成了圣僧万能。
梅玉叹道:“由那些人直接提出疑问,再由这儿的人当面解答,不是更为详细吗?何必要转这一道手续,搞些骗人的手段呢?”
李至善一笑道:“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就是治术,用以造觉他们圣僧万能的印象,才可以使命他们!”
“万一被拆穿了呢?那些高僧都是智者,不是愚民,不容易受骗的?”
李至善道:“但那些国君土王却都是愚者,哄得他们相信就是了,高僧根本就是我们的人,他们是知道内情的,那些疑问是老早就提出来,由我们准备好答案的,否则他们的问题既冷僻又不易解答,纵有饱学之士,也不可能在仓促之间,立刻作答的。”
梅玉苦笑道:“我总觉得这不是好办法?”
李至善道:“的确不是,但化外之民,智识不开,只有托之神迹才能使之信服,如果到了中原文明之邦,这一套自然行不通,但是在南疆,却是惟一可行之策。”
梅玉听了只有摇头,而且对这一套也感到十分厌倦,他向建文帝道:“大哥在此已有了着根之处,用得着兄弟的地方不多了,小弟要回中原去了。”
建文帝道:“尊大人梅老侯爷尚在中原,你要回去尽孝道,愚兄不敢强留,但请你去把三弟找来,他在中原已无可恋栈,倒是此地可供他发展之处尚多,圣光寺准备成立一支军队,缺乏领军之将。”
梅玉道:“圣光寺是佛寺,有建军的必要吗?”
李至善道:“圣僧原本有一支卫队的,前任圣僧因为极少出巡,这支卫队形同虚设,仅有一千人都不到,而且多半老弱,主上出任圣僧之后,理应加强规模,准备扩充到万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