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第8/28页)

目前跟他们只是利害之交往,如果对方不欲战而强以战,则是大损其利,一定不会同意的,那样一来连早先建立的一点关系都难以维持了。

这有两种原因,第一,李益是借此解释自己对那些将帅并没有绝对的控制之力,以免遭受猜忌。

第二点,他也间接地说明了要控制一个地方,用兵是下下之策,可以用很多的方法,兵不血刃,旁敲侧击,找出对方的弱点所在,或是利害相关之机,用心不为不苦,而且也是在为太子打算,可是却没有得到太子的满意。

至少在太子的心中,还是认为自己在有意藏私弄权,唯恐动摇根本而不愿意轻启战端。

幸亏汾阳王对自己很照顾,他那番理论固为有理,但郭汾阳用兵就是专门走险,为正法所不取。

有一次他只以五千人,面对敌方六万大军,对垒之地又是在平阳无险可守之地,这一仗没有打,几乎就已经注定了胜负,谁都没有认为郭子仪能胜。

连对方的主帅都如此肯定,所以布下营后,根本没把郭军放在眼中,通令传檄,限他在十二个时辰内,率众投降,否则一过限期,立挥大军进迫,鸡犬不留。

那正是讨史思明余部时,大家把投降的兵用来驱作前部,以阻对方的乱箭,所以死伤最烈。

郭子仪得到檄令之后,最好的办法是退却逃走,可是郭子仪没有退,他召集了一些将校,对他们晓谕道:“败退为临阵脱逃,你我身为将帅,都是死罪,投降则多活几天,到了敌阵,下次被驱作前部也是死,目前大势对我们是死多于生,只有一个死里求生的办法,就是向前攻。”

向前攻说来只是三个字,但谈何容易,以五千对六万之师,几乎也一定是死,但是郭子仪有办法他悄悄地带了一小半的人进行突袭,然后又叫一部份人绕过敌营,用树枝拖在马后。扬着骑尘,好象有千军万马来攻一般,传找几个身手矫捷的军士,穿上散兵的衣服,冒充敌军巡逻,在敌方的粮草营里放起火来。

三管齐下,同时发动,声势还真惊人。

敌军在仓促之间,既获急报,说有大批唐军来援,然后又知道了郭子仪前来突袭,以为郭子仪跟友军联络好了,前后来夹攻的,不敢迎战,仓猝溃散。

这是郭子仪最得意的一战,也是成名的一战,然而胜机全得于一个险字,而且这种事可一而不可再,也不足以为法,诸如此类的大大小小战役很多,郭子仪因而作了一番用兵的心得,藏在家中,秘遗子孙,李益是早年在郭威那儿看过的,大意无非是要后人不可死守兵法,要懂得活用,用时势来制宜,而且最标榜的就是一个“险”字。

说他一生勋业,全是得之于“险”。

一个持这种论调的人,对于李益在河西的作法,应该是大加激赏才对,何以会对他横加贬词呢?

可是李益心中却充满了感激,知道这位老元戎是为他远祸免灾,消除人主对他的猜疑。

在郑州时,他也接到过郭汾阳的密函,也是叫他善自警惕,因为他的成就太辉煌了,以一个手无寸铁的书生,竟能将强兵顽将在短短的时日中,控制于掌把之中,这是一项空前的创举。

以此类推,天下在握也并非难事,怎会不遭人主之忌呢?所以他建议李益最好是调任京官,跟太子多接近。把一切都公开,这才是避祸之道。

现在他还能有一点左右的力量,当为李益尽最大的力,刚接到信时。李益还笑他胆子太小。被人陷害得怕了,自己可不会那么胆小,没有放在心上。

现在看起来,这位老元戎不但军事经验丰富,对做人为官之道,也已深得个中三昧,难怪他能荣膺王爵,备受天子敬重,誉为人臣之范了。

感激之余,他忍不住说出了心里的话,向郭氏兄弟道:“老人家的教训实在是金玉之言,过一两天,我一定到府上去向老人家请安,恭聆教诲。”

郭勇笑道:“那倒不敢当,不过老人家很想念你,今天他没有来是怕你太麻烦,等你过了三朝,也正好是新春开元,你去拜年时,可得预先准备一下,到了我家,老人家就不放了,因此你最好另作打算。”

“一定,开了春,第一件事就是去向老人家拜年请安,那天是大年初二吧,我准定那天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