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第23/28页)
卢闰英道:“娘其实并不胡涂,她早在卢安的口里问明了一切情形,说小红是个烈女,杜御史对她十分器重,本来要收她的,知道她的苦心后才作罢,但是把她认作了义女,小红如果真心肯跟爹,倒也罢了,看看情形,小红并不愿意,除非爹用势力硬要过来,杜御史会答应吗?他是有名的铁面言官,一本参奏爹强占民女,爹的帝眷再隆也保不住这顶纱帽,这是一。再者,小红苦心弧诣,刚烈成性,栖身风尘是为了报父仇,根本不在乎生死,爹要用势力强占了她,很可能连老命都送掉。就这两段话,把爹给折服了,才闷声不响地低了头。”
李益笑道:“看姨母平时不说话,但是说出几句话来,却相当有份量!”
卢闰英道:“娘平时对爹一直是退让三分,这次毅然直争,还不是为了你!因为你是她娘家的亲戚,而且也是最争气的一个,娘很要强,可是崔家一直没有个抬得起头的人,娘也受够了屈委,这次她是豁了出去,一泄多年的闷气,所以使我这个做女儿的反而很难过。”
李益一怔道:“姨丈跟姨母的感情并不和睦?”
卢闰英叹了口气道:“宦门婚姻,本就是利害重于感情,崔氏虽为望族,但居官未出四品的,娘是受了点委屈,在亲戚之间并没有太受尊重,所以娘才没事就进佛堂念佛,百事不理,未尝不是这个缘故。”
听得李益也相当感慨,这种情形他并不是不知道,尤其是在人情势利的长安。这种情形更为普遍了,姻戚结党,互为声势,士族之家论婚嫁娶,门第声援也是第一要谈及的条件,家有显宦为戚,丑女可择俊婿。
只是李益没想到姨母下嫁已几十年,而且女儿都这么大了,居然会受到这种关系的影响,因以叹道:“我看姨丈不是太重势力的人,至少对姨母很客气尊重呀!”
卢闰英轻叹道:“是的,爹自己还好,因为卢家的亲戚没有一个比得上他的,他也不必太奉承那些亲戚,以前在河西独当一面时,更是受奉承的多,不过亲戚登门,寒暖辞色,多少总还是因人而异的。相形之下,娘身上的亲戚比较上就要冷落一点。到了长安之后,这种情形就更多了,你还记得允明表哥吗?”
李益笑道:“允明我最熟了,我们常来往,他那个人才华不错,就是太耿介了一点,他跟姨母还亲一点,他的祖父跟你外公是亲兄弟,他没来看过姨母?”
卢闰英道:“我们一到长安,他就来了,那天刘平表可也在。爹对他们两人的态度上就大有差别了,允明表哥倒是有骨气的,等到娘出来,他磕过头请过安就走,饭菜已经摆上了桌子,爹要留他用过饭再去,他就是不理而且还摆了一句很有份量的话,说他现在虽然是一介小吏,却是在刑部当差,最忌跟做官的亲戚走动。”
李益哈哈一笑道:“他平时为人很谦冲,也很忠厚,如果不是给他的刺激太深,也不会说出那种话的。”
卢闰英道:“先前的情形我不知道,可是他那样一走,自然使娘感到很难看。后来刘表哥说他在刑部虽然因为耿介而得罪了不少人,但也颇获激赏,几个上宪都很器重他,很多重要的案子都由他办文案,很多人都想行他的人情都走不通,是个铁面无私的耿直先生……娘听了心里才好过些,爹也有点后悔。过两天让人送了一些土仪去,但他原封不动地退了回来!”
李益道:“他本就是那样一个人,只是我没想到姨丈会势利如此,这毛病若不改,在长安可不好混,尤其那批所谓名士,最是惹不得,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他们代表了所谓清议,很有点力量!”
卢闰英轻叹道:“所以我对爹实在担心。我也劝过他很多次,刘平也告诉他一些长安的情形,但他不容易听得进。十郎,以后只有你多尽点心了。”
李益笑了笑,然后问道:“杜子明跟尤浑那儿如何?”
卢闰英道:“安排好了,爹跟王阁老答应为他们暂署原缺,把这边的一些事办完,早上跟高晖也接过头,一切都谈妥了,因为杜子明又跟着回家了,爹才要我来告诉你。”
“对小红的事,他不再提了?”
卢闰英道:“还提什么,昨夜娘发了脾气,把他也叫醒了,为了这顶纱帽,他势非放手不可,他还要我别让你知道,因为他还没跟小红开口,以为你还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