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第27/29页)

虽然他的官阶只得六品,而且官职只是列秩的兵部行走,未列朝班,但是他仍然能每天到朝,参议军机,重大事故,也经常有人问问他的意见。

这当然是因为他的岳父--被封为吴王的刘三泰以及他的两位舅兄刘国栋、国梁的提拔,但也只是个开始而已,他自己的超人学识,也是他日受重视的原因。尤其是他发表了几次议论,都能切中时弊,别具见解之,连他的襟兄当今的天子也对他特别注意起来,凡事总也要问一下他的意见。

这眼看着他的锦绣前程,已经在等候着,蟒袍玉带,一品前程,等于已在囊中,只是朝廷吏铨,本身有个制度,不能一下就把他升起来,但是只要有机会,他总是第一优先的。

所以他离京的时候,一二品大员送行的大有人在,走在路上自然也不会寂寞,地方督抚,府台刺史、太守等行政长官,无不亲自相迎,殷勤款待。

他们的官品级衔都比他高,对他如此逢迎巴结,本是不合礼制的,好在他有个郡主老婆,他的妻子刘湘如是帝后的妹妹,凭着这个身份,要那些大官们出来相迎,也有了个藉口了。

这虽说是夫以妻贵,但是张玉朗却受之坦然,那是因为郡主处理得当,毫无一点骄气,处处都对他极端尊重,使别人也很快地得到了暗示--他才是重心之所在。这种情形在他回到家乡后,尤为显着。

郡主很守本分,没有因为自己是金枝玉叶而骄奢,待人平易,事亲至孝,每天都是很早就起来,赶到上房去侍奉婆婆起身。

不管家中的下人有多少,一定出她亲手捧上第一盅茶,这不是一个形式,茶是由别人泡好冲就,一直递到她的手上,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虔敬。

所以,他们在家中停留的时间虽不长,却已经给家乡留下了一个良好的典范。特别是那些在娘家骄生惯养已成习惯的新妇们,可就苦了,以往,她们可以睡到日上三竿才懒洋洋的起来,家中反正有下人代他们去伺奉堂上的翁姑,只要老年人有了照顾,她们乐得轻松点。

现在可不行了,不管她们多骄贵,总贵不过金枚玉叶的郡主去吧。郡主都不敢缺了人子之礼,她们又凭什么搭架子呢。

所以对张玉朗的衣锦荣归,祭扫庐墓,大部份人都感到很兴奋,与有荣焉,但多少也有人在暗地里埋怨的,但不管如何,这一阵风扫过后,留下的馀波是很大的,也很久的?一直到他们离开了十来天,家乡的人仍是在津津乐道着种种的一切。

那已经是四月里了,天气是暖洋洋的,人也是懒洋洋的?刘湘如的肚子已经微隆,连夹衣都遮不住了。

有了重身的人在四月里是最不得劲的,整天都慵悃悃的想睡觉,可是刘湘如却很兴奋。

因为她要去探视谭意哥。

到湖州并不顺路,她跟张玉朗是专程来访的,两口子为了怕惊动人,都是轻车微服简从地,悄悄上路来的,直到湘州城外,两个人伫立踟蹰,良久不前,那是为了一个问题--谁先前去较为妥当。

不管是谁先去都有不妥之处,而一起去也不好,张玉朗原是希望有一段私下谭意哥把晤的时间,如果他们双双到达,谭意哥很可能会避嫌不再跟他把晤了,踌躇良久,终于还是决定了。

让张玉朗先去,刘湘如歇后半日再行到达,那好让其他人也有个准备。

因为杨岸现在也毕竟是地方上的士绅了,跟湘如又是初会,可不能太过草率。

虽然大家都不是世俗富贵之徒,但当地的人都是极重势利的,而基于某些原因,刘湘如的来临,对杨岸他们是极具影响的。

主要因为杨岸过去的一段日子在黑暗中混过,尽管他干的劫富济贫的义举,没有一分银子落入私囊过,但盗贼就是盗贼,地方守官一时虽然没找上门,如若遇上一个存心找麻烦的,麻烦就大了。

刘湘如很清楚这个情形,私下也曾运用过她的影响力,对当地的守官作过暗示,但亲自来一趟,那意义又是不同了。

刘氏一族在朝在野的势力与地位,都够显达的,累世王爵,一直都跟皇帝家攀上亲谊,关系尤为密切。

刘湘如能以郡主之尊亲访,等于告诉别人杨家与刘氏的关系非同泛泛,那些有心找麻烦的官儿们心知肚明,就不会去碰钉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