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第13/29页)

武卓才道,“我倒不是假意的推托,也是一片真意,怕委屈了姑娘。”

谭意哥道:“那倒不必客气,只要在婚后,你对我兰姨多一份敬重就行了。”

武卓才道:“我怎么敢不敬重呢,她是受过朝廷旌表的善人,比我这一榜老虎知县尊贵多了,而且我好不容易,高攀上这么一位贤内助,把她捧在头上都怕冒渎了……”

杨兰诚恳地道:“武先生,妾身也是老大不嫁,得事君子,是妾身的福气,妾身自知本份的。”

武卓才呐呐地道:“不敢当!不敢当……”

除了这三个字,他不知该如何接下去了,谭意哥一笑道:“你们双方都不必客气了,看你们互相尊敬,倒是想得到将来日子可以过得很好的,既是说定了,就别耽误时间,立刻着手办喜事吧。武先生,你在客中不便,就由我们这边筹备,你等着做现成的新郎吧。”

武卓才只有连连拱手称谢了。

好消息传出去,大家立刻就忙了起来,虽说匆促,但是有人有钱就好办事。

再说也幸得丁婉卿早有准备,嫁衣早经缝就,陪嫁的东西,也是多半出自她的妆奁。

杨家虽是望族,也是地方上的首富,但有钱的是杨大年,杨岸的粮行生意做得大,利润却很低,而且所赚的只是一本帐簿上的帐目而已,到了年终结算,负欠的人还不起,就一笔勾销了。他开的是仁义粮号,多年来就是如此,他离家后,由妹妹杨兰接下来,依然如此,所以存不下几值钱的。

好得杨大年上次就留下了一大笔银子,为他的族姑遣嫁,钱放在祠堂的宗长处,算是由族中公摊的。

所以这场婚礼仍是办得很漂亮,而且面子上也还过得去,因为本县的县令看在杨家世族的份上,再者,新郎也是一任知县,地位与他相等,不但跑来凑热闹,而且自居男女双方的大媒。

县官不算大,却是一地的父母官,所以这一项婚事也就差强人意了。

新房设在县城中最大的客栈中,婚期只有三天,席开流水,整天都在应酬贺喜的人,很快就过去了。

然后就是为新人送行了。武卓才本是单人上路的,连一个从人都没有,对一个新任县太爷而言,这未免寒伧,但武卓才是真的清寒,雇不起人,虽然也有人愿意自己贴盘缠,跟着他去上任的,但是他拒绝了。

他知道此辈绝不会那么好说话,此刻白贴盘缠,到了任上,一定会想法子捞回来的,他不愿意带了一批蝗虫去吃那些百姓。

不过现在倒不用担心了,内宅里有了丫头仆妇,外面也有了长随跟班,那是一些受过了杨家好处的人家,自动愿意把女儿、儿子给他们的,一则是为了报恩,再则也是求武卓才提拔一下,有个出头的意思。

人都很老实,所以武卓才也不反对了,因此当这一对新人动身上路时,武卓才已经颇有大老爷的味道了。杨岸在他的宦囊里,塞了一些银子,很郑重地告诉他道:“妹夫,你不要客气,这银子不是我的,是我的一个侄儿的,他有钱,也拿得出,你就不妨收下,此去任上固然不必大事铺张,但太俭省失了宫体也不好,你刚上任,我倒不是要教你如何做官,只是希望你不必太拘泥,不要太古板,也不是要你去向老百姓苛索伸手,那是万万做不得的,但是对于人情应酬,上峰的礼敬,却仍须打点一下,这样你才有机会往上爬,就用这个钱好了,即使你存心立志做好官,也要做大一点,多为一些老百姓造福吧。”

武卓才对这位大舅兄倒是十分尊敬,连连道谢称是,杨岸想了一下又道:“到了任上,如果有什么悬疑疑难决的大案子,不必客气,赶紧托人捎个信来,别的忙帮不上,我这儿的一些江湖朋友,倒还很有名气,在暗中帮你查访一下,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你这一榜进士得来不易,要是运气不好,遇上那些事,把个前程误了,可太不合算了。”

这番关照更是语重心长,听得武卓才感激涕零,满心欢喜地了。

他的确有值得高兴的地方,二十年寒窗,熬出头来不说,在赴官的路上,不但娶了一个贤德兼备的好妻子,而且又落得一笔丰盛的嫁妆,这是做梦地想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