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迷雾帝国的光之回忆(第4/5页)
阿凯与纹这对师徒的命运,又会如何?阿凯必须再次行过死亡幽谷,潜入当年他与爱人被钢铁审判者逮捕的统御主宫殿。纹则得学习信任,学习迷雾之子的十八般武艺,甚至假扮贵族仕女,打进上流社交圈刺探敌情。他们能否扳倒最后帝国?最终得付出什么样的代价?
这个故事太长,我就此打住。我想这样来形容《最后帝国》:当我一边听着《伊丽莎白:辉煌年代》的电影配乐,一边翻原文书查资料写文章,看到那些熟悉的人名和他们唇枪舌剑的对话,居然非常想念与他们一同冒险犯难的日子。是的,就像想念高中时代和死党逃课鬼混那样的真实。这是我读小说从来没有过的感觉。
再来谈到我第一次听到布兰登·桑德森这个名字,是在五年前的伦敦,那是我第一次去英国,也是第一次与他的经纪人毕姆斯见面。翻开他的目录,《诸神之城:伊岚翠》的封面立即映入眼帘,让人一眼难忘。当时毕姆斯还有别的代理,但他说知道我对这本书有兴趣,也知道我与奇幻的渊源和热爱,所以狡黠地说:“等下我跟他们开会的时候,会跳过这一页的。”
毕姆斯有个注册商标,就是桌上永远有一盒巧克力,开会前一定先请人“尝尝甜头”。伦敦书展后两个月,我和奇幻基地的编辑同赴纽约,参加美国书展,我介绍双方认识,我们都吃了他的巧克力。没多久,奇幻基地便签下《诸神之城》的中文版权。
但我要到2009年的初夏才见到桑德森。我一如往常到纽约,投宿市郊住宅区的阿姨家,每天“通勤”进城开会。书展结束的那天晚上,毕姆斯邀我共进晚餐,一同出席的除了桑德森,还有他旗下另一位新秀彼德·布雷特(Peter Brett)、毕姆斯的助理和两位实习生,以及加拿大独立书店的一对夫妇,一行十人浩浩荡荡朝餐厅进发。
那是一场令人难忘的餐会,席间几乎就是听桑德森和布雷特两人高谈阔论,谈奇幻小说、奇幻电影、谈写作。两人风格大不相同,口味也很不一样,听得我如痴如醉。他们说起九零年代乔丹成名之后,Tor又发掘了泰瑞·古德坎的《真理之剑》系列,并且砸下重金宣传,某种程度上复制了《时光之轮》的成功。此后其他出版社莫不竞相仿效,都想要找到自己的古德坎,但换来的只是一次次的失败,其中最有名的当推罗伯·纽康姆(Robert Newcomb)的《血石年代记》。当年Del Rey花了大钱,宣称这是《真理之剑》的接班人作品,据说还创下奇幻新人作品的预付版税新高。可是这个系列只学到了古德坎的残暴血腥、性别沙文和缺乏创意的世界设定,推出后评价很差,市场更糟,后来Del Rey认赔出场,终止了后续作品的出版计划。
时光荏苒,转眼间进入新世纪,在这个“后”哈利波特的时代,青少年奇幻成了集聚优秀写手和商业利益的当红新宠,女作家在都会奇幻的领域继续昂扬,九零年代的史诗奇幻风潮看似平息,但另一波新生代的史诗奇幻好手才正要崛起。桑德森正是其中蹿起最快的领军人物。他的《迷雾之子》三部曲完结篇《永世英雄》和2009年的独立新作《破战者》相继登上纽约时报排行榜,证明他有进军主流书市的实力。接下来他将推出空前浩大的十部曲“飓光志”,肯定会是他创作生涯的一个新里程碑。
乔丹病逝后,桑德森写了一篇文章《再见,乔丹先生》悼念。他认为乔丹的死改变了很多事情,这个世界好像从此少了点什么。没错,有人痛恨乔丹,认为他得为通俗奇幻的一切负面形象负责;也有人对乔丹推崇有加,认为他是唯一把奇幻“写对了”的作者。对他来说,倘若没有乔丹的成功,许多年轻创作者的出版梦可能永难实现,而乔丹也确实展现了奇幻书写的恢宏格局和视野。最后他说:“你轻轻地走了,留下我们在原地颤抖。”乔丹总以风的意象作为小说开头,他本人也像一阵风,悄悄地来,拂过万事万物,然后轻轻离去。
两个月后,桑德森接到海丽叶的电话,询问他有无意愿接手《光之回忆》。原来她看到那篇《再见,乔丹先生》,对这个后起之秀印象深刻,便找来《最后帝国》,读后深受感动,当下就决定是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