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理学之乱(中下)(第2/5页)
鲁肃想了想:“似乎是从文武分科之后开始的。”
他们俩当年都剑术出众,必要时拿一把匕首就可以和虎豹拼命,就活的比较敞亮开放。宋朝开始,重文轻武,文人没有佩剑的风气,练剑又有碍仕途,虽然有岳飞辛弃疾等少量文武兼备的人,但主流风气和他们的瓷器一样,淡雅细腻柔弱,然后就开始矫情,在细微处下功夫,只有少量性情极佳的人才能摆脱这种氛围。
干宝(搜神记)打开翰林院的门走了出来。
刘义庆才赶过来:“我错过了什么?”
“不是你喜欢记录的那种妙事。”世说新语记录的是令人耳目一新的故事,有些好笑,有些高贵,蠢事不必记录太多。
吴瑜离开之后,没有再和理学士人们混在一起,她是当了卧底,但要是带头去伏阕,那意义就不一样了,真要开始庭杖时大概不会有人走出来指着她‘这是效忠阎君的人,是她让阎君们看清楚了理学士人的本质,不可以打她’。
阎君们今日闲来无事,人间没什么大事,死的人保持了一个较低的平均状态,地府内外也没什么事。就聊一聊当前人间的思想争论。
最令人匪夷所思的是,是某些人非要规定人们的言行、饮食。
“其实人能做到遵纪守法,就不容易了。”
“倘若我所料不错,你说的一定是土地兼并的问题。”
“那些说一套做一套的人反倒好办,真正麻烦的是有些人真能严以律己,他们指责起别人来,也格外的理直气壮。就像海瑞那样的人,不是一个两个。怎么说整个明朝中也有十个八个的。”
“于谦、杨继盛没有说什么,海瑞现在不是忙着清查官府欠款吗。”
海瑞:杜绝公款吃喝及打白条。
宋慈派来通报的鬼差跑的比儒生们快得多,他是当年京兆府赛跑大赛的头名,狂奔快要跑出幻影,找到正在朝房中喝茶下棋消磨时光的都尉:“都尉大人,府尹命我上报,朱熹未能压制住文人气焰,他们要伏阕,那个,那个”
都尉自然明白是什么意思:“明白,你神魂不稳,去旁边喝水。”
他们私下里一商量,伏阕的徒众来时,是抓,是禁言,亦或是听之任之?
直接逮捕不符合律法,也没有理由问罪。目前为止,跑到阎君殿前大声喊冤嚎哭都没有入罪,平民百姓来拜见阎君也没有什么阻碍,这在阴间都是合理合法的。毕竟属于广开言路的范围内,也不能强行规定说几个人以下喊冤合法,几个人以上喊冤不合法,那样又会被其他人利用。
反正法律自从编撰出来,就有一大群人等着钻空子,这帮人读诵经史的目的就是为了避开法律。要对付也不难,只要自己也挑出法律的框架即可。
吴瑜本要去找阎君禀报此事,讲一讲翰林院激化矛盾,挑起事端,屡次挑衅。别的唐朝皇帝都处于秩序当中,左右被人牵制,唯独翰林院自成一体,也算是地府的半个喉舌,自由高端,信息通畅,招揽人才也没有定数——阎君只批准了二十个人的俸禄,但卖书可以自负盈亏。怎不叫人眼红。想把翰林院从武曌手中夺下的人,又何止她一个。
在路上走到一半时,她渐渐觉得不对,今日的事情过于蹊跷。
不再前行,绕回去静静的看着。
在群情激奋,志同道合的伏阕叩阁之中,总有些不见其人只闻其声的声音几次三番的煽动情绪。过一会又有人悄悄溜走。
悄悄溜走的几个矮子,没跑多远就被远远盯梢的鬼卒一抖铁索卷了起来,拎到京兆尹面前。
宋慈吩咐文书:“记下人数和人名,慢慢点齐了这些逃之夭夭的人。先不急着审问。”那些半路没跑,直接去伏阕的鬼是真蠢,但这些半路被抓住的,呵呵。
刘邦刚从情人家中出来,正在考虑去哪家酒楼吃饭,就听见远处一片喧嚣,喊的都是些冠冕堂皇的口号。小巷口的尽头,在那一段,走过去一群穿着朱子深衣的人。“又他妈是球囊的儒生,青天白日给他爹妈穿孝呢。小娘子跟我去看热闹。”
他嫌朱子深衣只有黑白两色,很不好看。
“姐姐打扮好了,先陪着达达去,奴家回去穿好衣服再奉陪。”
“小娘子比潘金莲都不差。”刘邦笑眯眯的丢给她一串金项链,搂着另一个长得一般的女人上路,一路嬉笑,讲了许多嘲笑腐儒的段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