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理学之乱(中)(第3/4页)

扶苏坐着听着他们写诗,忽然笑了:“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哦?好情调。”

“惠帝回来了?”

“呀,真是灯火阑珊处。”

“也确实是那人。”

刘盈笑嘻嘻的从黑暗中走了出来:“刚回国,看到你的字条,赶紧策牛狂奔回来。扶苏哥哥~”

扶苏扶着席子准备站起来:“你要喝汤么?”出了一趟远门,回来总要喝些热乎乎的东西才好。

“我带了两包奶粉回来。用茶汤冲一下就好。”

成吉思汗的军队发明了三种美食驰名海外,第一就是奶粉,是熬干的奶酪敲碎成粉,第二是肉干和肉松,第三则是鞑靼牛肉,生牛肉拌水果,鲜美微甜。

炒米炒糜子虽然是惯用的军粮,但不是他们发明的。

现在对地府大量出售酥油(黄油)、肉松,买奶粉的人不是很多。

炉子上的银壶中煮着一壶微沸的茶水,茶叶刚刚投入,煮开的时间不长。

“别回去取碗盘了,怪费事的。”李豫随手递了一个金碗给他:“不介意的话用我们的金碗。”

桌子上放了一摞金碗,都在混用。

又有一个切好的果盘推给他。

刘盈也推荐他们尝尝奶茶,甜咸兼可,喝起来有点野蛮,但不坏。

扶苏:“对月饮酒,和对月喝奶茶,感觉一下子就不一样了。你们还写得出诗吗?”

奶茶虽然看似偏向于蛮夷,但真喝不出那种豪迈的气势。李世民不受影响,继续写他缠绵婉转略带哀伤的诗句。

武曌可写不出来:“我总觉得外面有些事。”

李治按住她的肩膀,温温柔柔的叫她稳住:“事情总是有的。”

…与此同时…

已经要被定性是‘理学之乱’,朱熹就不能不管。

他虽然没做过高官,必要的敏感性还是有的,要是青史留了这个事件的名字,那就和巫蛊之乱、党锢之祸齐名了。放下毛笔就出了画中山,见到赵昚。

赵昚负手而立,简单讲了一下:“你身后的门人希望阎君罢黜百家独尊理学。”

朱熹也是这么想的。

赵昚心说这件事中我要做的事终于完成了:“他们和官员起了冲突。”翰林院,冒用了人间的名望地位,实际上没有那么严肃正经,但也是一个标标准准的官府部门,不是衙门。冲撞这种地方,其罪不小。

朱熹叹了口气,先去见了阎君:“陛下们,这并非是我授意。我希望地府推广理学,让人们都能约束自己。”

阎君们点点头:“你自去处理。不要让事情闹大。”

“去教他们约束自己,不是逼别人约束自己。”

“以稳定为主。”

走到翰林院外,远远的就看到附近几条街上挤的水泄不通,要不是鬼魂可以互相穿过躯体,他都挤不进去。在围观群众的抱怨中挤了进去。

争论的人变多了,争论的焦点从妇女身上,转移到‘孔子和朱子能否决定是非标准’、‘人们的三观是否应该统一到和两千年的古人、五百年前的古人一致的程度’、‘理学从各个层面告诉你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随着周围客观环境的变化——理学能否全部涵盖’。

朱科一方的论点则很明确‘文学作品捏造危险教人学坏’、‘你们的主角犯法了’、‘学了理学的人变好了,读你们的书的人没有变好’、‘法律的下限,道德是上限,不用孔孟之道有谁做道德标准?’。

双方都认可文以载道这件事,那么就尴尬了。

宋慈无计可施,又没有闹出事来,强行拉开还得凑在一起,矛盾正在逐步激化,就带人在这里盯着。

朱熹问:“压住的这四个人是怎么回事?”

鬼差:“这四个人啊,有仨是要打朱科的,还有一个要打翰林院的。”现在双方都盼着赶紧再出来一个人,打自己这边的人,这才显得对面那边把人教坏了。

朱熹直接上前:“你们翰林院学士呢?”

李弘已经看了一下午的笑话,并再三制止他们写一个姓朱的衣冠禽兽的人设,认出了这位老者:“大学士出去探亲访友,若非如此,这些人怎么敢找上门来?”倒不是我娘比别人更能言善辩,只是她的气势能压制住一些人,吵还是吵,但没这么疯狂。

明朝的文人能在朝堂上直接打死政敌一方的官员,现在全靠鬼差手拿红漆大棍,给他们保持了理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