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何物(第16/36页)
她在门外忐忑了三天,终于在一个细雨的黄昏,混在王家的婢女中进入府内。然后又过了一个月,才有机会来到后宅,但是三个月过去了,她尚无机会见到王羲之。一入豪门深似海,就是这个意思吧?尽管她放弃那修道之心来到人间,只是为再看当初的少年一眼。但是没有什么法力的她,要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
这一日,又是春雨绵绵之时,她终于鼓起勇气,踏入了东园。不多时,耳边就传来朗朗的读书声。两排少年整齐地坐在廊下,齐声念着《采薇》,“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女孩小心翼翼地听着,默默望向那些孩童,其中有一个少年坐在最前方,正襟危坐的样子俨然大人模样。她微微一怔,这不就是当初的少年么?为什么岁月在他身上却毫无痕迹?
“凝之,起身诵读。”一个沉厚的声音打断了王道韫的思路,她望向从书案前站起了雄浑颀长男子,心湖微微一颤,这才是他……他老了么?不,不是老了。是当初的少年长大了,早已是为人夫,为人父了。那像极了他的少年是他的儿子,这廊下的少年皆是他的子侄。
都那么多年了么?王道韫眼眶一热落下泪来。
王羲之向她这里望来,淡淡一笑,走下廊来道:“你是新来的么?叫什么名字,这里你可不该来。”
“我……”她看着对方,不知道该说什么,连施礼都忘记了,“我,听到读书声……”
“你念过书?”王羲之笑了笑。
女孩痴痴地看着王羲之,浑然忘了自己是十岁女童的样子。
“你想念书?”王羲之又问,他觉得面前的女孩很有灵气,略有稚气的眉目间,更隐约有种亲切的感觉。他大袖一摆回到廊下,微笑道:“来!写几个字,看看。”
廊下其他少年全部愣住,他们都不明白王羲之此举何意。女孩平静了下心绪,尽管她从来都没写过字,却仪态从容地走到廊下。王凝之将毛笔递了给她,女孩看了看廊外的雨点,又深深看了眼王羲之,在纸上写下一个淡然的“之”。
王羲之看着那个字,沉默了片刻,低声道:“明日起,你在东园服侍公子们读书,其他时间在我身边。”
女孩恭恭敬敬地向王羲之拜倒。王羲之淡淡一笑,高声道:“凝之,继续念!”
廊下的读书声再起……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在石桌上轻轻写下这些句子,王道韫扭头看了眼坐起身的王翰,低声道:“你终于醒了。”
“这里是?”王翰望着四周问道。
“玄武湖底。”王道韫道。
“玄武湖?我记得……方才是在莫愁湖边。”王翰皱眉道。
“天下水道本就互有辉映,何况南京城里的水,又有谁比我更了解?”王道韫递给王翰一小盅茶。
王翰只觉香气扑鼻,品了一口,赞叹一声,把茶水喝完。
王道韫看着他,微笑道:“但这喝茶的样子,若在当年,会被叔平责罚呢。”
“我想姑娘你认错人了,我从来没见过你说的叔平,我更不知道是谁。”王翰认真道。
王道韫微笑道:“我没有认错人。你当然不会认识叔平。现在的人知道他字的很少。但我若说他的大名,你一定听过。”她顿了顿道:“王凝之。书圣王羲之大人的第二子,就是叔平。”
“王凝之,王羲之的儿子……”王翰吃惊地看着对方,慢慢道:“你到底是谁?”
“你今次来南京,需要去一个地方。你别这样看着我,我很了解你此行的目的。”王道韫收起茶盏,道,“这一盏茶,足够你一天体力的消耗,无论要去哪里,我都会护送你去。你什么都不用担心。”
“可是……你也看到了,那批日本人很厉害,应该是有人買凶杀我。你只有一个人。若你对我没有恶意,请和我一起回去找时飞扬。”王翰认真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