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二章 高力士(第4/22页)
方才是梦境,还是真的发生过的事?倘若被幻术摆布,我又是在何时陷入幻术,于何时醒来的呢?
不,或许我并未从幻术中醒来,或许我还在当时的梦境之中。不、不,别说施行法术了,人的一生,说来就像一场梦。今夕开花结果,明朝又如露水般无影无踪。人的一生,真像是一场虚幻的梦啊!
如今我的生命也宛如朝露,即将消逝。所以我才点亮烛火,揉着模糊的双眼,颤抖的指尖紧握笔管,向您诉说昔日之事。
让我恍然大悟名为黄鹤的男子所言的确无误,一如他所说,是隔天所发生的事。
大概是正午时分吧。
我在宅邸里为进宫作准备。
一名仆人走来,向我禀告:
“来人自称是寿王李瑁随从,希望求见高力士大人。”
“为了什么事?”我问。
“寿王府的女官杨玉环,乘坐马车经过附近,车轭突然折断一根,修理期间,可否在府上稍事休息。”那仆人如此说道。
“奇怪——”
当时我心生狐疑,晁衡大人想必也能理解。
姑且不论寿王,为何那名女官一人乘坐马车恰巧路过这里?寿王本人乘坐马车还可理解,这名女官为何要出门?
总之,当时寿王处境甚为艰难,对此我也十分清楚。
晁衡大人也应该知晓寿王和三位皇子的事吧。
在此之前,皇上专擅宠爱的,是已故的武惠妃。皇上与惠妃生下了皇子李瑁——也就是后来的寿王。
皇上异常疼爱寿王,因而引起其他皇子的嫉妒。
头一个就是赵丽妃所生的太子李瑛。
再来是杨氏所生的李玙。
皇甫德仪氏所生的李瑶。
刘才人所生的李琚。
皇上虽然册封他们为皇子,但随着武惠妃陪侍身边,生下李瑁之后,皇上对于其他儿子的关爱,已日渐转移到李瑁身上。
皇太子李瑛、鄂王李瑶、光王李琚三人,对此忐忑不安。
三人虽说是同父异母兄弟,他们却深知自己母亲正独守空闺,满腹哀怨。此外,他们也不如从前,可以获得皇上关爱,怨恨之情可想而知。
三名皇子在宫内碰面时,往往会议论此事,那也情有可原。不过,三人宣泄不满时,却遭他人窃听,且告到武惠妃处。
武惠妃立刻奔见皇上,一面流泪一面告状。
“皇子们群聚一起,想要杀害我们母子。”
一向怜爱武惠妃的皇上,不疑有他,即刻召见几位宰相,当面议决:
“朕要废掉皇太子,另立武惠妃之子寿王李瑁为皇太子。”
当时位居宰相之首的张九龄,对此表示反对意见。
“尚未查清真相前,仅听一方说法,就轻易更动天下根本的皇太子地位,如此可妥当?还是应该先彻查真假吧?”
立论正确,对此皇上也无从反驳。
不过,因此而心生不悦的玄宗,当下便退出议决现场了。
当时,宰相们意见不一,引发多方论战,忝居末席的礼部尚书李林甫也侧身其间。由于李林甫与武惠妃交好,据说,他曾禀告武惠妃此事,并且给皇上出主意:“此事并非政事。若是宫内之事,无需与人商讨,尽可随心所欲。”
皇上当时并未采纳李林甫的意见,不过,开元二十四年十一月,皇上先贬黜张九龄的宰相职务;二十五年四月,又下令废除皇太子,另立皇长子忠王李玙为太子。而三位皇子后来也全部遭到杀害了。
这位李玙,也就是后来登基的今上。
三位皇子被杀后,若要册立寿王为太子,等于漠视皇长子李玙,朝廷可能又将掀起一场纷争。既然三位皇子已遭杀害,武惠妃母子安危暂时无虞,何不立李玙为太子以稳定政局。我当时如此上奏玄宗,也获得采纳。
换句话说,因为我的缘故,寿王才当不成皇太子,寿王对此也十分清楚。
虽然寿王并未表现出来,但他内心想必对我不怀善意,身为寿王府女官,也应当明了主人这番心思才对。
纵然车轭折断难行,备感困窘,不过,贸然跑到我的宅邸求助,似乎已违逆了主人的心思。
我最先起疑的,便是这件事。
然而,再仔细一想,或许正因为这样,所以才来到我处打招呼也说不定。
马车明明就坏在我的门前,却还跑到其他宅邸求助,那不是摆明不给我面子吗?无论当事人内心如何想,就打算久驻宫廷的人而言,随侍皇上身边的人是万万不能让他丢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