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柳宗元(第7/10页)

刘禹锡曾在《柳宗元集》的序文称:

“子厚于贞元初,即以童子而有奇名。”

“贞元初”的贞元元年(七八五),柳宗元不过十三岁,那时起他便享有“奇名”。也就是说,他的存在备受瞩目,序文如此记载。

这番话绝非奉承之词,从年轻时起,柳宗元便比旁人出色。

事实上,他于贞元九年,以二十一之龄及第,成为科举进士。

比才子韩愈二十五岁及第,还提早了四岁。

不幸的是,那年他的父亲却撒手人寰。

五年后的贞元十四年,柳宗元登“博学宏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也就是从事“图书校勘”的官员。

翌年,二十七岁的他,妻杨氏亡故,并无留下子嗣。再隔一年,长他二岁的姐姐过世。到了贞元十九年,长姐也亡故。这时,柳宗元三十一岁,却已无任何手足了。

贞元十九年,柳宗元被拔擢为“监察御史里行”(译注:里行,指直接提拔到朝廷为御史的试用期),一年不到的时间,他已经与韩愈并驾齐驱。

那年冬天,韩愈被贬为阳山令,刘禹锡取代韩愈,成为监察御史。

当时,以柳宗元为首的年轻官员、皇太子李诵所信任的王叔文、王伾等人为中心,形成一股政治势力。

空海东渡大唐入长安,是在贞元二十年十二月的事。

隔年一月,德宗皇帝驾崩,李诵继位,是为永贞皇帝,也就是顺宗。

正是今年的事。

为此,亲近李诵的王叔文、王伾,均获提拔出任要职。

与王叔文渊源深厚的柳宗元,也成为掌权一方的人了。

此刻,柳宗元在优溪驿的小饭馆里,与空海相对而坐。

柳宗元身旁是白乐天。

空海身旁则是橘逸势。

“您似乎已经掌握机会了。”空海说。

一月见面时,柳宗元告诉空海,他愿为国家竭尽绵薄之力。如果有机会,他将满怀欣喜,奉献一己之性命。

空海的开场白,即是根据这些话而来。

“嗯。可是,这机会大概也不长了。”

“皇太子——,喔,不,您指的是永贞皇帝生病这回事。”

“是的。”

柳宗元点点头。

去年九月,李诵脑溢血中风。

因为后遗症,他虽当上皇帝,却无法自如移动身子,说话也不甚灵活。

那时,王叔文已位居翰林学士、起居舍人。

王伾也出任左散骑常侍。

王叔文所担任的“起居舍人”官职,是在天子身边记录其言行举止。由于经常随侍君侧,所以拥有极大的实权。

王叔文原本只是陪侍皇太子李诵下棋之人。李诵即位后,因直接与闻皇帝言行,于是拥有了撼动天下的权位。

自从掌权甚久的京兆尹,也就是长安市长李实(译注:李实为唐高祖李渊十五子元庆之后,袭封“道王”,拥有皇室背景)失势之后,王叔文和王伾强力改革政治。

他们裁减、解放后宫宫女,废止“宫市”,流放诸多受贿官员。

改革派王叔文等人,因而深受旧体制保守派痛恨。

如果永贞皇帝驾崩或禅让大位,王叔文、王伾可能即刻垮台。

在空海看来,他们垮台的日子已经为期不远了。

不过,以王叔文为核心的种种改革,却赢得长安百姓喝采。

李实失势一事,官吏、百姓莫不欢欣鼓舞。

李实征税严苛,少缴一钱一厘也不许。即使官吏,无法按规定征税也会被处死。一般市井小民若欠税或缴纳不足,可想而知,将会遭致什么后果。

二月辛酉,诏数京兆尹道王实残暴掊敛之罪,贬为通州长史。市井欢呼,皆袖瓦石,遮道伺之。实由间道而获免。

——史家如此记载当时情景。

王叔文等人如此改革,却造就了众多敌人。

据说,被夺走权力的宦官们,仍暗中与遭到贬抑的贵族或军人结合,策动打倒王叔文。此种风声,空海或逸势也曾有耳闻。

王叔文等人的政敌,这段时期必然利用永贞皇帝病情,伺机而动。

柳宗元与空海的对话,自然也包括了这些内容。

正是如此关键时刻,空海与柳宗元在优溪驿相见了。

“您不是公务繁忙吗?”

空海问柳宗元。

“那当然——”

柳宗元率直地点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