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目击者 三(第4/6页)

头疼好多了,身上的擦伤也不影响行动,文潇岚自己起身吃了早饭,然后回到病房,躺在病床上看书,九月的太阳从窗外照进来照到身上,居然感受到了一丁丁点惬意。

就当是偶尔忙里偷闲吧,文潇岚想,虽然付出脑震荡的代价略微惨了一点点。

可惜这样的好时光并没能维持太久,中午的时候,一场提前的秋雨突然而至,雨势还不小。乌云遮蔽了天空,没有阳光可照了。文潇岚遗憾地放下东西,去到医院食堂,打算随便弄点东西吃。

食堂里人不少。文潇岚好容易才找到一个空位坐下来。身边是一堆又一堆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的人,有些是病人,有些是家属。这些人忧心着自己或是家人的健康与性命,也忧心着不断被掏空的钱包,即便是在吃饭时也没法得到放松。看着他们,文潇岚忽然莫名其妙地想到,过去冯斯所胡编乱造的那些心灵鸡汤,其实未必如他自己所形容的那么不堪。当人陷入绝境的时候,哪怕是一点点明知骗人的鸡汤,或许也可以点亮微弱的希望之光。只要希望还没有完全磨灭,人生就还不算结束。

文潇岚发现自己的思绪一下子沉重起来。她自嘲地笑了笑,很快吃完饭,正准备去洗饭盒,忽然觉得身边一张桌子上坐着的病人隐隐有些眼熟。这是一个干瘦的秃顶老人,苍白的面容憔悴不堪,身前放着的一碗稀粥和一个小花卷说明他的胃口也很差,有可能是身患重病的。而且他身边并没有家属陪伴,似乎是孤身一人。

真是奇怪了,文潇岚想,我应该不认识什么秃头的老人,但又为什么会觉得他面熟呢?难道他以前本来是有头发的,后来掉光了?那么,一个有头发的老人,有这样的脸型,又会是谁呢……

她回想着自己认识的人,无论是学校的教职员工、家乡的亲朋好友还是曾经见过的守卫人,好像都没有长成这样的——毕竟这样的一张脸让人很难忘。可是,那种熟悉的感觉却又是确凿无疑的。

算了,这也不是什么要紧的事儿。文潇岚拍拍脑袋,刚刚脑震荡了,不适合冥思苦想,索性别再去想了。她走过这个老人,来到食堂长长的洗碗池边,刚把饭盒放进水槽,还没来得及拧开水龙头,身边的两个人突然发生了争吵。

那是一个中年妇女和一个看上去不到二十岁的面黄肌瘦的男青年,应该是一对母子。男青年正在愤怒地甩开母亲的手,大叫大嚷着:“我不回病房!你收拾东西,我们马上走!”

“不能走,不能走啊!”母亲死死拉住他不放,“大夫说了,还有一点希望,还有希望的!”

“一点希望就是没希望!再说了,有希望没钱有个屁用!”青年吼道,“把房卖了你和爸往哪儿住?你们下半辈子不过了吗?”

文潇岚听明白了,这位青年大概是得了某种绝症,医生诊断希望渺茫,想要放弃治疗。他说话的口气虽然粗鲁,对父母却也是一片孝心,担心治病花光了家里的钱,让父母以后的生活难以为继。她一向最见不得这样悲惨的事情,匆匆洗了饭盒,转身就走,不想再多听。但母子俩接下来的两句对话却让她停住了脚步。

“大不了我们回乡下,反正我和你爸都是乡下出来的。”母亲噙着泪说,“乡下老房子还在,虽然旧了点,总还能挡风遮雨。”

“不如现在就带我回乡下,”青年木然地说,“把我扔到老院子里,起码我死之前还能看着院里的花花草草,总好过把钱给医院,就像扔到水里一样……”

这两句话一下子提醒了文潇岚,她猛然想起了那个秃顶老人究竟是谁。

——那是魏崇义!梁野等人一直在寻找的、手里掌握了不少未知秘密的那位精神病院院长。这个人她的确没有亲眼见过,但因为很多人都在找他,冯斯也给她看过照片。当时冯斯还专门跟她介绍过魏崇义的精神病院的实质。

“说白了,就是一个完全没有任何医疗资质的乡村托管所,用来把附近村子里的精神病人都关进去。”冯斯说,“一般的农村人给不起城里精神病院的钱,而且也比较忌讳所谓的‘疯子’,把他们扔到魏崇义那里,其实就是任他们自生自灭的意思。而魏崇义和梁野也利用了这一点,把那里改造成了秘密的实验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