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邪灵(第17/18页)

圣祖与纳兰容若同岁。圣祖将这个秘密藏在心底四十年后,带着秘密离世。

在康熙四十六年(1707)冬,圣祖将一所花园赐予了皇四子胤禛。胤禛法号圆明居士,圣祖亲自为这所园子题名为圆明园。除去法号的含义,圆明园意为圆而入神,君子之时中也;明而普照,达人之睿智也。这是圣祖勉励的言辞,但圆明园这几字却还有另一种含义,它的意思其实是,当神明的光芒普照这座人间天堂时,君子不应该忘记光芒背后的阴影,君子当以明达的智慧保持警惕,时刻守护圆明园里的秘密。圆明园东邻,即是明珠家久已荒废的自怡园。那秘密沉睡在园中一座佛堂下。到乾隆皇帝时,在自怡园基础上建起了长春园,东南筑绮春园。自怡园里的那个佛堂被一座巨大的石砌建筑取代。在长达百余年的修造中,圆明三园成了真正的皇家园林,而它的真实含义却被遗忘在光彩夺目的建筑群落里。遗忘是最好的办法。无论是文字还是记忆,都是传播坏消息的工具。但圣祖无法预料的,是觉罗的后人行走在秘密之上时,他们的欢笑声,一点点唤醒了深埋地下的邪灵。圣祖留下了一个令人疑惑的问题。当年,为何没有销毁所掘之物,而是在打开石函后,又将它藏回原处?销毁难道不是比遗忘更好的方式吗?

唯一的解释是,那是一件无法销毁的东西。因为无法销毁,圣祖只能将其重新掩埋,筑佛堂,诵佛经,助它永眠。圣祖知道,那东西会在某个时候醒来,埋藏只是迫不得已的权宜之计。这是圣祖的心病。他不想让后人记住这件事,却又担心完全的遗忘,会导致某天邪灵醒来,再无人知晓它的来历,无从找到应对的办法。直到高宗乾隆皇帝时,一座巨大的西式建筑,海瀛观,建了起来。海瀛观下是高大的台座,台座由汉白玉雕刻而成。石头将那秘密严密封存,上面又建三层楼阁,为高宗寝宫。高宗皇帝终于做到了高枕无忧,邪灵从未显露丝毫醒来的迹象。它可以被忘记了。

谁会想到,一百多年后,战争来了。鸦片战争,使我们从强大转向衰弱,诅咒的传说又开始流传。要知道,皇室中,我并非是唯一一个关注诅咒传说的人。尽管自鸦片战争后,我倾向于西洋科技。但诅咒之事事关重大,当这个传说再次在皇族中流传,我觉出,我们离邪灵醒来的日子不远了。后来,叶赫那拉氏入宫,再后来,圆明园被焚。那年十月,大火围困了圆明三园,我看见长春园里,远瀛观倒塌时废墟上腾起巨大的烟雾,那烟雾和火光组成变换的人形。我深信诅咒并非只是一个传说,也理解圣祖小心隐藏,却又用传说的口吻告诫后人警惕的用意。

四代君王从秘密之上安全经过了,离圣祖掩埋邪灵的时间,也已过去了一百五十年。觉罗们真的遗忘了,园林失去了最初建造时的含义,变成了一座单纯的园林。纳兰明珠的后人寂灭无声,而诅咒,也就成了真正的传说。

我命人秘密挖掘海瀛观残损台座下的根基,从中找到了一个空空的石函。石函上破损的封条证明,石函为圣祖所封。封条已损,石函里空无一物。这并不奇怪。邪灵自然会在觉罗力量最衰微的时候醒来。石函向我证明,末世之光正高悬在紫禁城的上空,而邪灵,已经来到我们之中。

公主,你看见过我头脑里的大火。我是皇室中唯一见证过那场大火的人,也是唯一看见邪灵在火光中显现的人。之后,它隐匿了。我在看见魅影之后,知道咒语跟一个女人有关。而从现有的文献中,我只查到金石台。若是有一个女人,那就是被追封为孝慈高皇后的孟古。显然,这个女人不会是孟古,即便她死于母族被灭之后,她也不会诅咒自己的亲生儿子。也就是说,另有一个女人,是这个女人发出了咒语。我找不到这个女人的记载,不知道她是谁。我虽然依稀于火光和梦中看见过邪灵的魅影,但我找不到它,邪灵。公主,也许,你能看见、找到它。你不仅是我的女儿,还是觉罗皇族的公主。你去的后宫,是我无法深探的地方,我让你去接近她,来告诉我,你可否看见叶赫那拉氏脑子里的东西,你可否看见邪灵?我忙于紫禁城外的事务,而你,公主,你得帮我料理紫禁城里的内务。父亲需要你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