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皇开边意未已---《白驹》 壮行(第2/4页)



  在偏马的兵力配置上,青石军已经强于燮军,装备更是超出一大截。燮军真骑还无法突破偏马的寨墙,合口积攒的攻城兵器却足以把呼图大营摧毁两三次。可问题还是那一个:青石不但需要一场胜利,而且需要的是一场完胜。青石不但不能够承受失败,而且不能承担代价沉重的胜利,毕竟这一战仍然不过是前哨战,燮军大队还没有到来。对于基本没有打过仗的青石军来说,这个要求不可谓不高。

  为了做到这一点,偏马之战将不会是一场正面的硬撼。

  整个战役这样布局:偏马守军负责开启战端,用一部兵力吸引燮军出营,然后拖着他们退出百里峡口进入修豪孤飞和扶风营构筑的伏击阵地。伏击会是低烈度但是压力强大的。偏马守军也将梯次向百里峡口投入援兵,直到百里峡口形成胶着,把大部分的燮军都粘在这里。

  鹰旗军大部不参与伏击,一旦伏击得手,近四千鹰旗军将贴着偏马直进百里峡涉过坏水河,强行突破呼图大营的防线,径直奔袭枣林仓。

  偏马之战的目的就是枣林仓。从呼图燮军的防守势态看来,燮军大队很可能已经开始南下,不日就将兵临青石平原。若烧掉了枣林仓,要重新筹集那么大的一支军队的给养不是容易的事情,有了这个时间差,青石将可以更充分的备战,而燮军不得不推迟整个南侵计划。最重要的是,在这段时间里,青石将可能接受来自宛州和下唐的支援,从而形成一个更为有力的同盟。如果仅仅是青石,不管战事拖多久,他们都将失败。一个城市怎么可能与一个诸侯对抗呢?这个战役的布局已经形成了一段日子,但要执行起来还是困难重重。计划中的两个战场,百里峡口的伏击和呼图大营的突破都可能造成青石军的严重伤亡,尤其是百里峡口,既要打又要梯次投入才能保证粘住燮军,这可能是代价高昂的。减轻伤亡的关键在于掌握战役的节奏,如果鹰旗军能及时突破呼图防御烧掉枣林,就会让交战中的燮军自乱阵脚。打仗就是打士气,若是燮军的军心乱了,这仗就好打了。

  可是如何保证鹰旗军能顺利突破呼图防御,始终是个大问题。只有鹰旗军这样的全骑兵才有足够的速度执行这个穿插的任务,可是骑兵又不可能携带大型的器械,所能够倚仗的只有重甲的左路游击了。这个计划的胜机有多大,谁也说不上来。鹰旗军的重骑和青石军一样没有经过战争的检验,扶风营也是一样。但是无论如何,这都是必须打的一仗。

  如果说有什么正面的消息,那多半就是两个缥渺的希冀:1,呼图大营的燮军将帅不和,在接战过程中出现失误;2,中宛古道的奇袭得手。

  如果说呼图燮军将帅不和多少还有些依据,中宛古道的奇袭简直就是幻想了。

  若不是界明城无意中看见那篇游方关于逍遥津银坑的笔记,若不是他无意中又听见夏若书唱起的那支古歌谣,只怕宛中古道这概念再也不会进入与青石相关的记载了。

  宛中古道发端于毕止,终结于和镇,大部与如今的官道是重合的。只是从中州入宛州这一段,因为古代的地势地形多有不同,大多走的是极险峻的山道。到了日后百里峡开通,古道自然废弃不用,数千年后也就湮灭得看不出踪迹来。也就是靠着那些故老相传的故事和歌谣,古道还在世上留下了一些痕迹。

  从文庙中调出来的典籍来看,古道不再有人行走是肯定的,但界明城很感兴趣的一点是:古道曾经通过鹊山。夏若书所唱的“宛中古道玉塞清”中的玉塞,就是指鹊山上的一处关隘,全称是玉剑塞,又叫做宛中第一关的。从鹊山到枣林的直线距离非常近,问边俊的结果是:枯叶的季节,若是天气好,从枣林村头的小桥上可以直接看见玉剑塞顶的那柄巨大玉剑,估计也就是十几里地。边俊当然也提到鹊山是禁山,进去的人从来没有出来的。可是这种传闻的威胁几乎是瞬间就消失在对宛中古道和鹊山重新发现的狂喜之中。

  如果从宛中古道派出一支精干的突袭小队,在鹰旗军冲击呼图大营之间一刻点起枣林的战火,那么呼图的突击就容易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