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四章 青玉案·元夕(第2/3页)

赵桓终于有点明白为何当初自己让退休军卒,风闻言事的时候,种师道非但没有丝毫的阻拦他的意思,反而郑重其事的写到了札子里。

退休军卒风闻言事,是皇权的一种极度延伸,按理说朝臣们,早就应该反对连连才是。

可是李纲就从没提起过此事,原来在这里等着自己。

大宋这棵树上的蛀虫,真的到了该清理的时候。

“严惩不贷!”赵桓气呼呼的说道。

“官家消消气。”朱琏轻声的说道,在外人的面前,朱琏还不敢太过的放肆。

孙博看着官家的模样,就知道官家依旧初心未改,这就够了。

“还有两浙路和两江路的事,臣都写到了札子里,触目惊心啊。”孙博将一本厚厚的札子交给了赵桓。

赵桓在慰问了工赈监在汴京核算的官员之后,大年三十,他依旧没有休息,反而钻在了文德殿内,好好看了半天札子。

他看完之后,心情沉重了几分,也舒畅了几分。

其实江南的问题非常简单,就是腐朽的大宋,逐渐失去了对江南的控制,包税的扑买制度,让江南的豪强士绅们,开始了为所欲为。

为所欲为的后果,就是百姓揭竿而起,砸开了土堡的高墙,把躲在里面的豪强士绅们全都清算了。

两江、两浙、淮南、福建、两广,都是义军收复的失地,赵桓对他们没有太多的要求,结果喧嚣的民意,把这些罪恶清算一空。

即使事情已经过去,但是赵桓捧着札子的手,依旧在颤抖。

宣和二年,地龙翻身压根不是方腊起义的主要诱因,这些处处无所不在的压迫,才是把百姓逼上绝路的关键。

幸好,现在都过去了,义军收复失地和清算,宣泄了他们的愤怒和沸腾的民意,随着赵桓派出的经略使的进入,江南等地,都开始了重新的繁荣。

而义军们也都接受了范汝为的调遣,将锋芒缩回了福建路,开始亦兵亦民。

赵桓终于懂了皇权不下乡,到底会给中原王朝带来何等恐怖的连锁反应,缺少监督的百姓,到底是如何的凄惨。

赵桓回到延福宫的时候,看到了趴在桌子上睡着了的朱琏,赵桓今天说会继续留宿延福宫,结果朱琏一等就等到了现在。

赵桓大年三十依旧忙碌到了深夜。

守岁的爆竹和烟花断断续续的窗外响起,也惊醒了睡梦中的朱琏。

“官人你回来了?”朱琏看揉着有些迷糊的双眼说道。

赵桓点了点头,扶着朱琏起身,说道:“起来看烟花了,朕带你去个好地方。”

赵桓拉着朱琏走到了文华楼,这是汴京皇宫最高的地方。

汴京的烟花是无比绚丽的,赵桓很庆幸自己看到了这一幕,花香载道,笙管齐天。

花炮升腾五彩斑斓,整个汴京城,都沉浸在节日的烟花爆竹声中。

灿烂的烟花在空中猛地炸开,姹紫嫣红如同花瓣一样,从空中坠落。金花四射的烟花,将整个汴京的天空洒满,没有一丝一毫的缝隙。

大街上四处都是张灯结彩,而街道的上空,飘着鱼灯、福灯,年味十足。

空气中弥漫着硝烟的味道,街上都是奔跑来奔跑去的顽童,手里拿着烟花,在御街上来回乱窜。

还有一队队的军卒在街上巡逻,他们需要维持汴京夜市的治安,还有最主要的作用防火。

“一年了啊。”赵桓看着天空的盛景,自言自语的说道。

汴京超过一百万人口,城市建筑分布过于密集,街道狭窄,而茅草屋、砖瓦屋等木结构建筑,几乎遇火便燃。

只要发生火灾,就迅速蔓延开来,甚至一整夜都无法扑灭的重大火情。

潜火队,是在大宋的消防队,通常由军队组成,今年是河间军卒负责。

每坊三百步设有军巡铺,在高处修有望火楼,专门有人在楼上张望火情。

楼下设有消防屯,内屯百余人的潜火队和各类救火物品,包括大小桶,洒子,麻搭,斧锯,梯子,火叉,大索,铁猫儿之类的灭火设备。

而今夜注定是个不眠之夜。

“年前朕跟李太宰说,今年过年,将夜分,即灭烛,分区点烟花,也不知道执行的如何了。”赵桓还是有些担心的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