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六三二章 褒贬不一(第3/4页)
……
……
沈溪抵达新城不久,奏疏便传到京城,送到朱厚照手上。
萧敬、张永、李兴和小拧子都出现在朱厚照跟前,朱厚照这次脸上并不全都是喜悦,因为沈溪做的事,许多都没有经过他同意,比如说擅自南下南海,还有跟佛郎机人的和谈,有关谈判条件他完全不知情。
萧敬表达了自己的看法:“陛下未做出跟佛郎机人谈判的具体指示,沈尚书这么做是否有僭越之嫌?”
朱厚照沉默不语,但在场之人都能看得出朱厚照不悦。
但张永还是替沈溪说话:“但看起来,这次谈判的结果很好,我们赚了几百万两银子,后续还能赚更多银子。”
萧敬摇头:“这样的协议,可说是沈尚书一人签订,很多地方没推敲过,比如说十年的限期,定得是否太过草率?还有那些海外的领地,对我们来说根本没有价值,至于那五万人口,不过是一些番邦之民,未经教化,难道要用我们大明的稻米去养活他们不成?”
张永听了萧敬的话非但不生气,反而暗自窃喜。
张永心想:“萧公公年老持重,拿出他顾命大臣的派头来质疑沈大人……他不知现在沈大人可以代表陛下做很多主,他这么质疑纯碎就是给自己找麻烦……恐怕要不了多久他就会退下。”
朱厚照一抬手,打断萧敬跟张永的争论,道:“总体来说没什么,这份协约,很符合大明当前的利益。”
一直没作声的李兴突然行礼:“陛下请三思。”
朱厚照道:“白得几百万两银子,换你们谁来可以?”
这下没人能回应了。
朱厚照又道,“不过是打了几场胜仗,就能得到这么优渥的条件,这等于是佛郎机人对我们的赔偿……本来朕是有打算让沈尚书派出一支兵马去把佛郎机国给夷为平地,但这其中的麻烦,你们能了解吗?”
“现在几战就让佛郎机人屈服,让他们每年给我们进贡,还能跟他们做买卖得到白银,解决大明的财政困难,有何不可?”
萧敬皱眉:“陛下所做决定,关系东南沿海稳定,不得不慎。”
朱厚照道:“朕也知道,从太祖开始就一直执行严格的禁海制度,不过现在时代变了,诚如沈尚书所言,海上运输有极大的便利性,比河运省时省力,你们看看现在大运河堵成什么样子了!还要每年花巨资疏浚河道,若是把运输之事放到海上,何至于出现这种现象?”
在场四名太监面面相觑,他们都没料到朱厚照会有如此“高瞻远瞩”的想法。
朱厚照再道:“不过开海之事,尚需商榷,朕的想法是暂时开放几个港口,只让官府的船只出海,不然那么多大船留着何用?总不能每条都拉去打仗吗?拿来运输货物,还能赚不少银子。”
说到这里,朱厚照眼冒精光。
好像沈溪在江南大肆造船,就是为了帮他敛财一样。
而萧敬完全理解不了小皇帝的想法,他总是拿以前对孝宗的态度来面对朱厚照,发现根本就行不通。
朱厚照道:“事情就这么定下来了,让沈尚书早些回京,他这次做得很好,朕重重有奖……另外,请佛郎机人的使节到京城来一趟,由朕亲自签订协议。毕竟只是一份草签协议,佛郎机人没有把领地、人口和银子送来,朕随时都可以改变结果!”
“是,陛下!”
最后几名太监只能一齐领命。
……
……
此事很快传遍朝野。
之前都在为沈溪失踪之事而议论纷纷,现在突然就要谈论沈溪功过是非的问题,而朝中对沈溪跟佛郎机人签订协约之事也是褒贬不一。
守旧派大臣自然不想同意,但可惜现在朝中这些人已非常少,就算是守旧派出身的杨一清、王琼等人,思想都相对开明,并没有说非要跟沈溪过意不去。
关键是之前沈溪跟佛郎机人做买卖,让户部库房盆满钵满,好处显而易见。
谢迁当政时对此一直颇有微辞,但王琼和杨一清都是外贸的得益者,一个打理户部井井有条,手头阔绰,另外一个则借助此事而得到大批银钱修缮西北边防工事。
能赚钱的事,根本没理由反对!
只有那些从来不知朝廷开销,也不管民间疾苦的老臣,对这件事才有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