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二三三章 傲慢与偏见(第4/5页)
“范亨和徐智那些先皇时的老家伙,现在都已失势,不能指望,至于那些年轻的就更不用说了。唯有一个戴义历经三朝还能长盛不衰,也是不容易,至于徐荣……啧啧,一个个除了会内斗好像没什么本事……若是让高凤来出任司礼监掌印倒是不错,他毕竟是姐姐的人,怎么都得给我们兄弟面子,不过我那大外甥也一定清楚这点,怕是对高凤不会太过信任,而李兴嘛……”
张延龄不是傻子,他在分析如今朱厚照身边得势的太监有哪些后,便觉得李兴最有可能被朱厚照提拔重用。
倒不是说李兴无可替代,只是因为这家伙会来事,之前跟张苑、小拧子、张永等得势太监都联系紧密,左右逢源,人脉广泛……当然这也跟李兴参与皇陵兴建,手头拥有大量宫外的资源,关键时候能送出银子有关。
因为李兴给张延龄送过厚礼,甚至还亲自登门拜访过,使得张延龄对此人的印象颇佳,对张延龄来说判断一个人是否值得拉拢的标准很简单,那就是谁肯给他送银子,且数目越大越好。
“就他了!”
张延龄心里做出了定夺,“不过怎么才能把此人推上去?靠给陛下身边的人送礼?花妃那女人没跟着一起去宣府,最好能贿赂丽妃,这女人不简单啊,不声不响就在陛下身边扎下根来,陛下连御驾亲征都带她在身边,简直是异数……可惜了,这么厉害的女人居然不是出自我府上。”
“还有钱宁那狗东西,虽然平时看起来不怎样,但关键时候或许就会坏事,得提前跟他打声招呼……他难道还敢对我不敬不成?还有小拧子那小家伙,居然不声不响成长到这般地步,陛下身边太监中,就他最得宠吧?他本来就在司礼监中,怕是这次有机会更进一步……不过不能让他得势,这小家伙鬼心眼儿多得很!”
论对朱厚照身边这群太监的了解,朝中可说无出张氏兄弟其右者。问题就在于兄弟二人是皇室中人,进出皇宫惯了,平时见到太监的机会很多,跟这些人接触久了,自然就知道这些人的德性如何。
“还是要跟姐姐打声招呼,但不能让姐姐直接把话挑明,而是给那些老太监施压,让他们保举李兴。还有就是我得跟李兴打声招呼,让他知道是我在背后帮他运作,不然他可不知道该承谁的恩情!”
……
……
为了能掌握核心权力,张延龄煞费苦心,但他筹谋的这一切都建立在沈溪榆溪河兵败身亡的基础上,最大的问题在于他无法防备沈溪回来后对他的打压,还有就是他对朱厚照身边势力消长不太清楚。
若沈溪得胜,就有个张延龄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那便是张永和马永成两位监军太监的地位。
以前张永和马永成在皇宫中的地位就很高,且身上背负的军功也多,在宫里属于首屈一指的大太监,跟之前已赋闲的谷大用等人资历差不多,若这次张永和马永成跟着沈溪打了胜仗,朱厚照在安排司礼监掌印人选时,不得不将二人列入候选名单中,显然他们比李兴有更有优势。
就在张延龄做好一切准备,甚至让人把信带到宫里,准备利用一下张太后的影响力时,一个“噩耗”于此时传到京城。
沈溪在延绥镇北部的榆溪河边取得一场歼敌五万的大捷!
张延龄从手下口中得知这消息时,差点儿一屁股坐到地上,随后怒视前来传话的黄玉:“你再说一遍,姓沈那小子怎么了?没死还立下大功?”
黄玉哭丧着脸道:“是啊,侯爷,此乃从兵部传回的消息,小的在兵部有些人脉,获悉最新战报内容后第一时间来通知您!”
张延龄破口大骂:“狗屁!这种事应该先传到五军都督府才是,为何本侯会不知道?”
张延龄还在发火,脑子里突然记起一件事,这段时间他为了赚钱还有吃喝玩乐的事情,已经多日未去五军都督府应卯,问题便在于当前根本就没什么紧急军情,鞑靼人已确定在延绥镇以北的地方,那里距离京城几千里,有内外两道长城阻隔,再者他兄长张鹤龄和张懋等人在五军都督府坐镇,无需他做什么,于是就只顾财色上的事。
他正不知是否该派人去求证时,马上有家奴进来通禀,说是张鹤龄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