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第2/3页)

“……”樊伉道,“蒙太后厚爱,伉儿以后定会常去长乐宫拜见太后,希望到时候太后不要嫌伉儿太惹人嫌才是。”

该说真不愧是母子么?连说的话都一样。

待得吕后离开,刘盈这才捏了捏发酸的眉心,语气疲惫:“母后近来行事真是愈发没有章法了,竟然异想天开让我娶嫣儿!”

那可是他的外甥女!

樊伉诧异道:“阿嫣回来了?”

在他离开长安去汶山后的第二年,张嫣就跟随淳于意外出游学,研究医术去了。

不得不说张嫣学医真的有天份,跟随公乘阳庆学了几年,心胸越发开阔,也许是因为从小就听樊伉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样的话多了,不再满足于在长安当个温室的花朵,反而生出了游历天下,行医民间的心思。

刚巧淳于意久居长安,多年未曾回齐国,于是师兄妹二人结伴同行,还能借此探讨医术。

也不知这丫头是怎么跟吕媭和鲁元公主说的,这俩居然还同意了。

当初吕媭写信给他的时候,樊伉觉得这样也好。

汉朝风气不错,不兴女子无才便是德那一套,反正整个社会有才的人都不多,女孩子在外行走,多长些见识总是好的。

而且张嫣不在,吕雉也不会再想着把刘盈跟她凑作堆了吧。

没想到居然还是没有躲开。

刘盈朝他招了招手,示意他坐。

“阿嫣在齐国开了家医馆,据说还有不少人上门求诊。”

赵国翁主孤身在外,身边自然不可能一个人都没有,至少鲁元公主吕媭和刘盈都安排了人跟随左右,保障她的安全。

刘盈现在烦恼的不是张嫣在哪儿,而是他好不容易拒绝了吕后想大封诸吕的心思,没过两天清静日子,吕后竟又突发其想,想让他娶自己的外甥女!

樊伉想了想,问他:“赵王和王后知道这事么?”

刘盈抬起眼睛看了他一眼:“母后要做的事,赵王和王后知道了又能如何?”

他们俩还能拦住不成?

樊伉:“……”

这话好有道理,他竟无言以对。

自从前些年闹出了刘邦想要鲁元嫁往匈奴和亲以及赵王谋反案之后,赵王和鲁元就活得跟两只鹌鹑似的,如非长安召见,无事绝不和长安有甚联系,一副避之如洪水猛兽的模样。

“总之我绝不会答应娶嫣儿,若是母后执意如此,我便——”

樊伉抬起头,认真地打量着此时表情严肃,眼神锐利的刘盈,恍然发现这位在他面前一直扮演着温和耐心兄长角色的少年,又或者说青年,并没有史书中所记载的那么软弱,甚至有点强势。

“陛下便如何?”樊伉问。

刘盈没有正面回答,只道:“母后素来和你亲近,伉儿,有空你多劝劝她,年纪大了少操些心,好生颐养天年。”

樊伉默然。

栎阳书院最大的成就,除了研究农事和培养医护之外,就是培养了一大批年轻的治国安邦人才。

比起那些慑于吕后威名的老臣,这些在书院上过几年学正经启过蒙的年轻人更愿意亲近刘盈这位少帝。

手底下有一大批年轻的预备臣子,身边又有季布申屠嘉这等武将,况且吕后只他一个亲生儿子,就算闹得再僵,皇帝也不可能换人做,确实有底气。

两人谁也不服谁,难怪这辈子同样闹得这么僵。

果然权利才是离间人心的最好利器,再深厚的感情在权利面前也会变得面目全非。

樊伉不想卷进这场□□,从未央宫出来,樊伉琢磨着还是早点回汶山比较好。

至于刘盈让他劝诫吕后的事,劝诫是不可能劝诫的。

当儿子的都劝不了自己的母亲,反而让个外人来劝,那不是更加火上浇油?

樊伉正坐在牛车上伴随着牛车的颠簸摇晃着,系统任务进度条正一点一点朝着百分之百前进。

百分之九十七……

百分之九十八……

百分之九十九……

百分之一百……

“唰”白光一闪,脑海里的金属音适时响起。

“叮个咚,喂养一万只牲畜任务完成,奖励宿主一万庄园经验值,十万庄园币。”

“叮个咚,宿主庄园等级提升。”

“叮个咚,宿主累积赚取十亿庄园币,触发额外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