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这个年很滋润(第2/3页)

想要这些稀缺绝版,还真得早下手。

“姐,这里面的政策我还真没了解过,你说说市里面的政策呗。”

顾敏也就有一搭没一搭地扫盲了一些。

……

国内的住房商品化改革早期萌芽,也正是在这段时间开始的,所以政策上完全是合法的。

解放后,全国第一批允许销售房屋所有权的交易,出现在去年9月份的沪江,当时沪江市政府拿到了中央的特批政策,弄了20套最新建的住宅,全部销售给归国投资的侨眷,本国国籍的公民是无权购买的。

(注:只是交易房屋的所有权,和土地没关系。后来出台了70年地权的法规后,这批最早的商品房还要补交地价。没补交之前视同“小产权房”。)

沪江这么干了之后,其他地方渐渐心思活络起来,特区、粤州在79年最后几个月也都拿出了可以卖给归国华侨的房子。

到了80年,沪江市政府再次吃了螃蟹,开始讨论允许中国人也买房子。这个会议讨论历史上会引起中央的重视,并且在4月2日引来伟人的亲口明确。

从那时起,本国国籍的人才算是从法律上可以拥有自己产权的房子了。从80年底开始,几个直辖市和东南沿海省城,都开始有了这样的房子。

钱塘市政府的举措,倒也算不上超前,只是稳妥地跟在沪江后面喝口汤。

当然,这时候的买房,也都是“职工分房具体实施办法的补充”。

也就是说,你首先得是体制内的人,国家本来就要把这套房子分给你住,然后你可以选择“每个月付租金还是一次性掏钱买断”。

如果你本来就没资格分到房子的居住权,那就免谈了。比如个体户再有钱,也是不可能买房的,他们连做上述选择题的资格都没有。

从80年开始,一直到1987年为止,国内都是分批实施的这种“计划分配加自选是否买断”的有限商品房制度。要到88年之后,才放开了供应,“不用国家分给你居住权,你也可以直接掏钱买房”,然后体制外的人的钱才开始有资格涌入房市。

由此可见,直到1987年为止,家里有一两个人在体制内身居高位,还是挺有价值的。至少解决了让国家把居住权的“房票”发给你这个瓶颈,然后才能“凭票买房”。

跟凭粮票买饭、肉票买肉、工业券买电视机是一个性质。

否则很多东西真的是挥舞着大把钞票都搞不到。(很多书里88年以前光靠钱囤几百套四合院也是不符合政策的。性质就跟你重生到70年代,然后挥着一把人民币,却没有肉票,到菜场里嚷嚷给我来一千斤猪肉,谁鸟你才有鬼了。)

顾骜决定,等今年政策明朗之后,一定要去清波门外挑一座民国资本家盖的小别墅先。

然后让邮电局的人给家里装上电话。

以后也要争取让老爹有机会多做贡献,或者让家里其他人巧立名目变着法儿拆家做贡献。

要是给老爹分一幢、给姐姐分一幢、再给顾骜自己分一幢……当然再多也不太可能,因为分户已经分到最小了,每户才1个人。

除非借助港商侨胞的护照。

然后都掏钱买下来,美滋滋啊。计划分配下的房子,把产权买下来,简直跟不要钱一样。

就算是小洋楼,每个月七八十块钱租金,按政策你一次性给相当于15年房租的钱,就彻底买断了。

也就是说87年以前,最多2万块钱,能买到一幢国家已经分给你住的别墅。(相当于“有房票”的白市价)

……

姐弟俩核计着,已经骑到了厂子里。

“爸,我回来了。”顾骜停了车,拎着特产径直跑进老爹的办公室。

这还是老爹被组织提拔为副厂长后,顾骜第一次回来探亲呢,所以好奇自然是有的。

顾镛如今分管生产和技术口,所以用的就是秦辉原先的办公室。

分管后勤和政工的厂领导,也都换上了比较听话的。

“骜骜,吃过了么。”老爹才不跟顾骜客气呢,基本上不会说别的。

“准备蹭厂里食堂呢,快拿饭菜票来。”顾骜也一样显得没心没肺。

一旁老爹的秘书连忙过来,拿了一匝橡皮筋捆着的塑胶片,递到顾骜手上。

每一片上有一毛、两毛、五毛的面额,正是厂里的饭票,便于回收利用,也好清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