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册 第二十三章 武陵桃花笑杀人(第2/10页)
“哦。”陆游简短地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朱熹感叹道:“倘若天下都如此常德,便好了。”
“就靠如今的朝廷?”陆游不屑道,“如今半壁江山都沦入鞑虏之手,斯文毁于膻腥,也不见他们有什么着急。”他忽然想到什么,又道:“你可知道,靖康之时,笔冢主人毅然闭关笔冢,就是不欲与夷狄为伍,免得千年国学,横遭污染。”
朱熹冷笑道:“这躲起来眼不见心不烦的法子,也不见得有何高洁。若真有救世之心,何不入世?”
“笔冢主人是半仙之躯,怎么肯入俗世。他只是想尽力保全华夏的一点根苗,不教天下才情付诸东流嘛!”陆游压低声音道,“你知道吗,笔冢主人这几十年来,就出关了一次。他去了极北之地,为临终的徽宗陛下炼了一支瘦金笔出来。这是多么用心。”
朱熹木然道:“莫说了,这若是传出去,可是要杀头的罪过。”陆游笑了笑,两人心照不宣。迎回徽、钦二宗这种话题,一直到现在也算是个禁忌。假如当今圣上知道徽宗还有笔灵流传下来,恐怕会食不知味夜不能寐。船里又重新陷入沉默。
朱熹拍了拍船顶,从里面扯出一根篷草,若有所思地盯了一会儿,又主动开口道:“说实话,笔冢主人如此行事,我虽然佩服他的用心,却觉得此举愚不可及。”陆游不悦道:“老朱你怎么这么说?笔冢主人怜惜文人才情,这有什么不对吗?”
“这些所谓才情,无非就是诗词歌赋、丹青书法,再加上各类方技,不过是些小道而已,于世情无所裨益,于仁德也是无所促进。”朱熹似乎在心里酝酿了许久,这一次索性一吐为快,“这些小道,若只是娱情自乐,也就罢了。这位笔冢主人呢?却把这些声色犬马郑重其事地炼成笔灵,高高供起,视若珍宝。教世人都觉得大有可为,把精力都投诸这些东西上,乐此不疲,罔顾了圣贤之学——要知道,为人一世,求天道、悟正理尚且时间不够用,又怎可以把光阴浪费在旁的东西上?他开创笔冢,岂不是误人子弟,引人误入歧途吗?”
陆游被这一席话说得哑口无言,只得搓着手道:“你这话,太偏颇,太偏颇!”
朱熹朝着虚空一拜,然后道:“比如徽宗陛下。若他不是耽于书画笔墨,专心政事,又怎会有靖康之耻?”陆游被这句话给问住了,半天才支吾道:“这又不同。他是皇帝,不是诗人嘛!”
“若是民间道德整肃,这些东西形不成风气,君主又怎会沉迷于此?所以我说小道害人,于上于下都是损德无益!”朱熹似乎又陷入鹅湖之会的精神状态,论辩起来言辞锋利,毫不留情。他的词锋连陆氏兄弟都不敌,更别说陆游了。陆游只得歪着脑袋,扁着嘴,看着篷顶发呆。
“若是人人都能明白存天道、绝人欲的道理,早便是个清平世界了,何必要笔冢?”朱熹得出了结论。
陆游转过脸去,从笔童手里接过渔竿,望着江面,免得被朱熹看到自己的尴尬表情。他宁可跟天人笔再打上几场,也不想跟朱熹辩论这些玩意儿。过了半晌,他发觉身后没了声音,觉得有些奇怪,回头道:“老朱,你啰唆完啦?”
还是没有反应。陆游再仔细一看,发觉朱熹直挺挺倒在了船舱里。他这一惊,非同小可,连忙扔开钓竿,冲进船舱把他扶起来。一探鼻息,几乎微弱不可闻。陆游握住朱熹的手,觉得手的温度在飞快地降低,他的生命力在逐渐流失。
陆游立刻拿出从戎笔,想故技重施,像孔庙那会儿一样靠冲击唤醒他。但这一次却不灵了,从戎笔连冲了几次,朱熹还是紧闭双眼,气息全无,一层若有若无的灰气开始笼罩在脸上。
难怪朱熹刚才主动说了那么多话,原来是感觉到自己大限到了,想在临死前一吐为快。
陆游急得双目圆睁,他一抖手腕,唤出了六名笔童分列小船两侧,用常侍笔操控它们一起撑船。六根撑竿整齐划一,小船陡然变得飞快。陆游把朱熹一把横着抱起来,冲到船头,对着薄雾冥冥中的水岸大声吼道:“笔冢主人,你快出来!快出来,晚了可就要出人命了!”
他的嗓门奇大,周围几里内可能都听得到。渐渐地,小船钻入浓郁的雾中,很快只能听到陆游的呼唤。再过了一阵,连他的喊声都几不可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