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一张剪报揪出幕后黑手(第6/17页)

交手之后,樊勇很快就占了上风,重拳不停轰向对手。

田甜慢慢喝矿泉水,在一旁观战。

侯大利挨了好几个重拳,被打得满眼星星。他取下拳套,擦掉嘴角的血,伸手摸了摸牙齿,道:“门牙被打松了。实战不戴拳套,取了拳套再打。”

“戴拳套是保护你。”

“取下来打,不敢吗?”

在侯大利激将之下,樊勇取下拳套。侯大利主动伸手接拳套,笑眯眯地道:“给我吧。”两人手指刚刚接触,侯大利出手如闪电,掰住樊勇中指,反方向扭动。樊勇冷不防着了道,空有一身力气使不出来,单手上举,道:“停,停,手指要断了。”

侯大利放开手指,迅速退后几步,道:“兵不厌诈,凶手不会让你摆开架势。先下手为强,一招制敌。”

“阴险。”

“不,不,这就是警用擒拿术。”

樊勇是武痴,被侯大利一招制住以后,觉得他所言很有道理,便独自在运动室习练擒拿术。

运动之后,侯大利和田甜继续到三楼翻阅朱建伟笔记本。档案室墙上贴着蒋昌盛、王涛、朱建伟和陈雷的相片,四个人中间有一个空白,空白之内有一个大大的问号。

从朱建伟的笔记本来看,朱建伟是一个标准官迷,笔记本里记载了许多对于各级领导性格的分析,还有如何接近和拿下领导的攻略。其中一页还提到了田甜的父亲田跃进,朱建伟对田跃进的评价是“此人冷静,水平较高,弱点是心气高,不圆滑变通,与同事关系一般”,最后还写了一句:田跃进老婆真他妈漂亮,一朵鲜花插在牛粪上。

看到这一句话,田甜将日记本丢在桌上,怒道:“他该死!”

侯大利读了这页日记,道:“罪不该死,只是欠揍。”

陈雷本人完全想不起与蒋昌盛、王涛和朱建伟有过任何交集。由于他在高中阶段就进了监狱,服刑之时,蒋昌盛和王涛已经遇害,通过这一点可以判断如果几人真有交集,那就必然是在进监狱之前。杨帆出意外是在蒋昌盛出事之前,从时间关系来说,他们五人还真有可能因为某件事情联系在了一起。

凶手露出尾巴,真要逮住并不容易,侯大利在翻阅朱建伟材料时,想起杨帆逝去多年,真凶还在继续杀人,心情罕见地烦躁起来。他拿起铅笔,在空白处用力戳了几下,笔尖断掉了。

田甜放下手中笔,打量眼前的年轻男子,道:“我不爱管闲事,这你知道的。其实,我对你的事情略知一二。这么多年,你还没放弃寻找杨帆的死因。”

“杨帆”两个字如子弹一般打在侯大利胸口,他胸口不停起伏,问道:“你知道这事?”

“很多人都知道。你爸太有名了,你这一段时间风头太劲,这些事自然会流出来。”

“真的吗?”

“嗯。”

“那我穿了一件皇帝的新衣,以为大家不知道。”

“别这样说,大家都挺佩服你的。”

“你相信杨帆是遇害的?”

“在一起工作这么久,你的判断一向准确,我选择相信你。”

田甜拿出一本旧教材,道:“这是我在大学的犯罪心理学教材,这一段时间一直在翻看,临阵磨磨枪。按照经典理论,系列杀手选择被害人一般基于被害人的可获得性、易受攻击性和合意性,如果蒋昌盛、王涛、朱建伟和陈雷都是一个杀手作案,那么可获得性、易受攻击性这两条明显不符合。”

侯大利毕业于山南政法刑侦系,学过犯罪心理学,明白田甜是什么意思。

可获得性的意思说白了就是指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被害人生活方式使得他有机会被人诱拐;第二种情况,就是被人诱拐后或是遇害后无人牵挂。蒋昌盛、王涛、朱建伟和陈雷皆不属于这两种情况,所以,凶手考虑问题时并没有考虑“可获得性”。

易受攻击性,是指被害人容易受到攻击的程度。这四人都是成年男子,蒋昌盛是菜农,身体强;陈雷是社会人,随身带刀带枪;朱建伟个子高,喜欢户外活动;唯独王涛稍显文弱,也是唯一被刀捅的。从这方面来看,凶手考虑问题时没有考虑对手是否容易受到攻击。

合意性是指被害人符合凶手的偏好,可能涉及被害人的特征,或者其他动机,或者其他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