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 那什么,爱过(第24/54页)

“公啊,你家住哪儿啊?”小伊同学趴在我的肩膀上走不动了。

“我家住……”我愣了一下,“上个月搬新房子了,我也没去过。”

“公啊……”小伊彻底崩溃了,在她发小姑娘脾气之前,我赶紧打了辆车,把这孩子塞了进去,又给家里打了个电话,还好司机知道地方,顺顺当当地把我们送到了。车刚进小区,我就听见了我妈的声音,抬头一看,我妈正在窗口一边喊着我的名字,一边冲我们使劲儿挥手,惹得楼下乘凉的老头老太都循声望去,有的还望错了方向。

我也向妈妈挥了挥手,牵着小伊下了车,身后的的士拼命按喇叭,“箱子!箱子!”我才想起来忘了拿行李,赶紧松开小伊,把行李箱从的士的后备箱里取了出来,手忙脚乱地找单元门。进了楼道,我爸妈早就把家门打开,站在门口迎接我们了。

“这是我同学,叫柯依伊。”我把箱子放在地上,让出了一直躲在我身后的小伊。

“叔叔阿姨好。”小伊面带微笑,冲我爸妈微微一鞠躬。

“你好你好,来先进门!”我爸往边上挪了挪,让小伊进了门,自己紧接着就颠儿颠儿地跟了进去,完全不顾他亲生的儿子正拎着两个大行李箱,一身臭汗地站在大门口。

32

这次回家的感觉真的不一样,不仅房子是新换的,连爸妈都好像是新换的,尤其是我爸,不仅不教训人,连说话的语气都好温柔,吃晚饭的时候,竟然还主动拿出一瓶白酒,给我倒了一杯。我这人的秉性就是蹬鼻子上脸,没两天就习惯了,跟老爸喝酒的时候,甚至会搭着他的肩膀,俩人好得跟亲兄弟似的。我妈每天提前俩小时就下班回来做饭,中午一顿晚上一顿,在厨房忙得乐滋滋的,小伊鞍前马后跟着,名为学习实为蹭吃,每次喊“叔叔,开饭喽”之前,都要先打两个小饱嗝。

午饭后晚饭前,我和小伊就在淮安城里乱转。我先是带着她去各大景点,淮安是历史文化名城,作为大运河上“南船北马舍舟登船”之地,在漕运发达的年代还是相当牛的,现在虽然没落了,但遗迹不少,光是乾隆下江南的时候题的碑就有好几块。小伊其实对这些景点没什么兴趣,她喜欢的是从一个景点到另一个景点的路上坐人力三轮车。我第一次带她坐人力三轮车的时候,她拼命拦住我,“别坐了,多贵啊!咱们还是打的吧!”听到小伊的话,那位三轮车夫诧异得直挠头。我告诉小伊,在咱们这儿,人比汽油便宜多了。北京的三轮车绕着后海跑一圈的钱,足够我们这里的三轮车夫蹬出30公里的……你还别心疼他累,下岗工人那么多,满大街都是蹬三轮车拉活儿的,抢生意都能打起来。

小伊似懂非懂,我把她扶上了车,“师傅,去清晏园。”

“四块钱。”三轮车夫说。

“瞎要哦,这点儿路三块钱了不起了。”我用淮安话跟他还价。

“行行行,三块钱,走啊!”

这一路上,小伊隔两分钟就要凑到我耳边问:“还没到啊?这么远啊?”到了目的地,我掏出三块钱给三轮车夫,他愉快地接过钱蹬着车走了。小伊望着那位师傅的背影,感慨道:“太便宜了,三块钱骑了这么远。”

“我这都多给了,这段路两块钱就能走。”

因为便宜,小伊疯狂地爱上了坐三轮车,后来我们也不去那些景点了,就丢给师傅一二十块钱,让他带着我们在淮安的街巷里逛荡,如果慢慢骑,20块钱可以逛一个多小时。淮安是个小城市,在2002年时,除了市中心有些大厦,大多数楼还都很低,天的颜色相对清纯,不用站很高就可以看得很远。这里的每个人都会骑自行车,过了30岁的人会保持相对安稳的速度,但那些年轻人会把自己的坐骑蹬得飞快,越是年轻的孩子越爱从缓慢的车流中像箭一样杀出去,冲出拥堵的地段,冲进半透明的黄昏里,非常拉风。每当有这样的单车经过,小伊就会一直盯着看到看不见为止,小伊问我:“公啊,你以前会不会这样骑车啊?”我笑着点点头,“怎么不会呢,谁没做过小二X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