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渴望认识社会(第4/6页)

同学们愕然。他们根本没有想到特区周围还有许多为吃饭犯愁的农民。深圳的报纸上登过,特区的猪天天在过年!酒楼饭馆每天不知要倒掉多少鸡鸭鱼肉和白花花的大米饭,连依靠这些“泔水”喂猪的人都深感痛心!看到山区人的生活,大家心情很沉重。他们生活在特区,看到的是本地和邻近地区的富裕生活。不知周围还有这么贫穷的地方。他们对“贫困”感到陌生,对落后的山区、朴实的农民知道得很少。他们第一次切切实实地感到,浪费粮食太罪过!他们之中没有人不会背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名诗,可是深解其意,懂得珍惜劳动人民血汗的又有几人?如果不是亲眼目睹老乡们的饭食,他们哪有这种切肤的感受!

同学们把自己的食品分给山村小朋友。娃娃们拿着食物欢天喜地地回家交给父母。这情景让人看了鼻子发酸。

同学们的这些体会正是教师们所期盼的。

吃过午饭。同学们坐车去下一个点。

车在广深大道上奔驰,一路上可以感受到欣欣向荣的改革之风迎面吹来。改革开放为这里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下一个点是边境线上的仓新村,一个被誉为“最富裕的村庄”。仓新村又是“特区中的特区”,连特区居民进入村子都必须让武警战士查验证件。因为这个村与香港新界只有一河之隔,当年许多村民就是从这里逃往香港的。

来接他们的是仓新村的村长,一个亿万富翁。这一点他自己也不保密。人却还是一副农民相。村长的“坐骑”是“劳斯莱斯”小轿车。

同学们问:“劳斯莱斯是目前世界上最豪华的小轿车,香港也不是很多的。你怎么也坐上了?”

村长大手一挥:“有能耐就能坐!我这个身份就配这车!我们跟外商谈生意,这车也代表我们的经济实力。总不能还叫我骑着单车去和外商谈生意吧,那不把人家吓跑了!

村长的骄傲自豪溢于言表。

村长十分热情地介绍仓新村的历史:“解放前这里饿死许多人。解放后,一连串的运动,仓新人都跑到香港去。六七十年代当我们成天喊口号、搞运动时。人家都在发展经济。仓新村地域特殊,但解放后对这特殊地域却没有相应的特殊政策。香港看见这边搞不完的运动。只有一句话:‘神经病’。仓新的变,是从政策的变开始的。我们卖地,这是一开始的做法,现在我们不卖了。还设法买回一些地。现在主要是开厂,办企业。因为富起来了,当年跑过去的人又想回来了。

同学边走边问:“你们一年收入多少?”

“说不清。”

“说不清?”

“有劳动收入,有股份分红,有责任田收入,有副业收入等等。”

“你们村已经这么好了,那还有什么问题吗?”

“不但有问题,而且问题还不少呢,这就是当年出去的人口归问题。现在内地还在搞什么‘农转非’,我们这里却在要求‘非转农’,当年想方设法去了内地或香港的人,现在都希望能回老家落户,这个问题就很不好解决。

在仓新村.全部是别墅式的洋楼。别说香港,就是日本、美国也没有一个村的人能全部住上这种房子。看到这。想起上午参观的贫困山区,真是天壤之别。村里还有个土政策,凡是男丁,年满18岁可分得一块宅基地。村长有四个儿子,盖了四幢别墅。他乐哈哈地说:“现在,别说让我去香港,就是让我去美国定居,我也不想去!

随同而来的外国教师elizabeth小姐十分惊讶:“中国农村这么富?”在她的观念中中国农村全是茅草屋和老黄牛。

萧遥说:“上午看的那个现象是不正常的。要改变的。这里才是正常的,农村就应该这样!”

晚上,好客的村长一定要留老师同学们吃晚饭。盛情难却,恭敬不如从命,村长在村里的酒楼摆了20桌宴席,全是海鲜。余发觉得他们古水材的富比起仓新村来真是“小巫见大巫”了。

两个村庄分别处在贫富的两个极端,有比较更有感触。大家都认识到‘天时地利人和’是各项建设的根本保证。广东要追赶四小龙,这个任务是光荣而艰巨的。

过去电视电影中提到哪位发了财见了世面,常用的合同是“去了一趟深圳”“买卖做到了深圳”等等,以此来显示他的实力。这一两年。这类台词不太见了。深圳已不再是人们心目中的唯一选择了。深圳的周边城市如东芜、惠州,其发展速度就很令人瞩目。深圳已处在一群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之中,如果不充分认识到这些,还在沾沾自喜于已往的辉煌,那实在是一种短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