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教师还是牧师? 关于学生精神与能力的问题解答(第3/4页)

如有的大学生说看到《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选》里面的作品就觉得压抑,自己只喜欢快乐的作品。其实,他们可以对此不感兴趣,但没必要贬低。

这可以从几点来思考。第一,人类具有趋乐(利)避苦(害)的本能,这是正常的心理。第二,他把快乐的涵义看得太过单一了。快乐除了一般的欢乐之外,还应该包括思考后的会心、苦中作乐以苦为乐化苦为乐、自我挑战的快乐等。第三,他缺乏常识,缺乏比较。因为世界上的作品能够流传下来的基本上是悲剧或者悲喜剧,如莫里哀的戏剧,喜剧并不多。第四,他缺乏耐心,缺乏学习需要吃苦的心理准备。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很多看似快乐的节目背后却是苦不堪言。最可悲的就是一方面家里穷,一方面却吃不了苦还爱攀比爱怨恨,这真是心灵之穷了。如中央教育台的《职来职往》节目里有一位22岁的男参聘者,没有目标,贪图享乐,居然用父母拆迁的钱买车玩。所以一位企业的经理就说,如果自己手边有10盏灯,会给他灭掉10次。第五,这一代人的心理承受能力的确堪忧。80后心灵脆弱,90后被称为草莓族,其实人的心理应该像水,上善若水。

另外,我发觉社会上存在着一种“代歧视”的现象,即某些前辈们在心理上具有某种优越感,歧视80后,甚至80后会歧视90后,85前也会歧视85后。我的某位85前出生的同学就有这种心理。

十五是,如何看待自己?对自己负责,就是对社会负责;做好自己的本分,就是对社会的贡献;自爱自强自控自省,自己负上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不把责任随便推给他人和社会,就是对自己负责。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能为自己找借口。如为自己的懒惰、自弃、抄袭等找借口。因为万一找了第一个借口就会有无数个借口。

十六是,如何看待大学生素质?现在人们普遍对大学生的素质表示担忧,这有合理的一面。因为学风和世风的确不如扩招以前,这种学风和世风之下,大学很难再像民国一样出一些大师级的人物。但这种观念也有不合理因素。因为这是以精英教育的观念来衡量大众化教育,以不变的标准来衡量变化的大学教育体制。应该说,大学教育大众化使得人口素质在短期内提高,有利于文化的广度,却不利于文化的高度和深度。而后者才是决定文化强健的生命力的,否则像鲁迅所言的一律削平,出不了高端的、富有创造性的人才,中国文化是很难提升发展的。所以有位外国名人说文化消亡的标志就是人们都不爱读书。

其二,能力或方法宣示。

一是,何谓才能?有的学生说他们好动,所以不爱学习。我说这只是“好(爱好)动”,不是“好(美好)动”。因为真正的“动”是动静相宜的,动得起来,静得下来,同时具有行动力和思想力。我反对以所谓的“代”来划分人的才能。因为就个人来说,80后未必比其前辈弱多少,但就其精神整体来说,80后或许不如其前辈,如认真、执着、反思、热爱、宽容等,尤其是精英精神更为少见。这里有制度的原因,也有个人的原因。现在虽不能说是文化消亡,但是与民国相比,与80年代相比,说文化整体下滑应该不会有太大争议。21世纪中国无大师!当然这种时候也可能是出人才的时候,如果个人能够真诚坚持的话。

二是,何谓基础?所谓基础包括两种,即基础知识和技能,以及基本的思维训练或者启发。我觉得思维的概括性、条理性和逻辑性就是大学生应该注重的基本的思维特征,否则很可能出现高分低能的情况,即光是学习背诵了一些知识,思维却没有得到开发和拓展。所谓创新不只是创立一种新的学说即知识创新,思维的变通性、细致性也是创新即思维创新和手法创新。

三是,何谓学士?晚清、民国时代的大学生什么样?“学”之求精专阔大,“士”所贵独立自由。在日本留学时期,鲁迅就同好友许寿裳经常探讨三个相关的大问题。第一,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第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第三,它的病根何在?鲁迅弃医从文,一生对这三个问题加以研究,自始至终,孜孜不倦,即使彷徨苦闷,也从不放弃。21世纪的大学生是怎样的呢?你们可以自问。但是作为成年人,要问自己三个问题并且实践之,即“我要做什么?我已经做了什么?我要怎么做?”这是衡量人是否成熟的标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