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世间情为何物?(第2/3页)

其三,我们要因为懂得,所以慈悲。的确,因为懂得要爱,所以去爱;因为懂得悲悯,所以悲悯;因为懂得理解,所以理解;因为懂得爱情相对狭小而具有深度,所以你用心去探测,去沟通;因为懂得事业和友情具有爱情不可比拟的广度和力度,所以你同时要去追求事业和友情。

其四,我主张婚姻永久完整,反对轻易离婚。这同老舍写的小说《离婚》里面的张大哥的主张一样。即古语所云“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一梳梳到尾,二梳梳到白发齐眉,三梳梳到儿孙满地”。这不是什么面子之类的问题,而是追求和谐。《圣经》云:“上帝所配合的,人不可分开。”现代人的个性如追求完美反对完整,追求真实反对和谐等,伤害了婚姻的神圣性。为什么我们就不能心平气和地接受婚姻中快乐与悲伤交织的状况呢?当然,当婚姻走到山穷水尽,感情走到水源匮乏的时候,婚姻是否还有存在的理由,是否能够在变化中继续保持?这都是问题。“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不是冤家不聚头”,这些俗语都在印证着中国人的婚姻观。有感情就等于爱吗?不爱难道不能变成爱吗?这也是问题。爱情似乎不需要太清醒,它需要沉醉,需要理解,需要坚持。

其五,我们需要思考爱的祭奠。如果分手或离婚,我们要用多长时间来祭奠,来纪念?有的人也许用一两天,这也许是薄情寡幸,也许是当断则断;有的人也许用一两年,这也许是优柔寡断,也许同时是重情重义。因为毕竟对方陪你走过。虽知这是已经决断的祭奠,但这种人有点像小猪麦兜,“不是因为笨,而是因为太过善良”。祭奠之后,有的人马上开始追求新的爱情;而有的人可能追求,也可能看透。也许在这个世界上,最简单的是爱,最复杂的也是爱,而最最简单和复杂的不是爱,是爱情。

其六,我们要喝对药。如果用一个比喻来说,那么爱情就像喝药。一个人喝药是为了健康,为了生命的美与爱。如果目的达到,那么他(她)就是幸福的;喝错了药而不死,他(她)也是幸福的;因喝错药而伤或亡,他(她)就是不幸的。当然,其中马上洗胃,重新健康快乐生活的也有很多。

其七,我认为性和爱是不能分开的。史铁生把性和爱分开,认为爱是一元的,性是多向的,我不赞成。这就像上课讲到鲁迅和许广平的爱情,听有的同学说要学鲁迅搞婚外恋,我也反对一样。你是鲁迅或许广平吗?你有鲁迅那么痛苦的经历和不给名分的愧疚吗?你有许广平那么深的不计名分的爱吗?至少婚姻是神圣的,它就像我们的出生和死亡一样,只有一次!当然选择错误,实在不合适,有两次也没办法。对于其他,你可以欣赏,但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也!

其实,婚姻说到底就是选择适合自己的。优秀的和一般的未必合适,一般的和一般的也未必合适,优秀的和优秀的还未必合适。好男人与好女人不能长久相爱的例子不少。感情的事情,不是自己是好人就能解决,自己好不好,不是关键,关键是对方看不看好。这很巧妙。如林徽因最后选择了长相一般的梁思成,而非被合称为“金童玉女”的“金童”——英俊潇洒的徐志摩。虽然他们同样富裕,梁思成问她为什么选择自己,而不是徐志摩。她说的“我会用一生来回答”里面,“适合”应该占很大比例。婚姻不是选美炫富,它是生活,是精神旅程、精神对话,甚至是共同追求。一旦以表面的东西作为爱情婚姻的根基,它就不牢固。谁会想到多年后,林徽因大病一场,不再是光彩照人而变得容颜憔悴、形体枯槁呢?这些变化,诗人性格的徐志摩应该是难以接受的。所以说爱情是盲目的,但女人是理性的。

其八,恩爱是中国人的爱情观或者婚姻观。“恩”就是“因”为有“心”,所以走到一起;“愛”就是因为接“受”了这颗“心”,所以爱才恒久。许多人分手或者离婚,不是没有“恩”,而是接受不了这颗心,即没有了“愛”或者“愛”不起来了。关于爱情与争吵,有如下的资料。

婚后,个性不同的两个人生活在一起,生活习惯、脾气性格、兴趣爱好会有所不同。如果过于挑剔,非得把对方改变得符合自己的标准,很可能令对方产生不满和反感:“我就是这样子,改改改,那还是我自己吗?”大事求同,小事存异,那才是明智的。(http://life.gd.sina.com.cn/zt/yhnr/index.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