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省委副书记给新市长居思源出的难题(第4/6页)

“野茶。每年桐山这茶的产量也就百十来斤。”李朴继续道,“桐山是产茶县,但产量一直不高,也没品牌。茶叶经济做不上去。这两年,我们想了些办法,也作了些宣传,茶叶的产量和质量都有提升,销路也基本上打开来了。现在是老百姓催着政府发展茶叶,今年茶园的面积可望达到两万亩。最近,常委们都分了点,到各地督察茶园建设。搞工业,桐山没基础,我们就搞农业,搞产业化,走桐山自己的路子。”

“这很对。我们要引导农民,但是不是强迫农民。更重要的是让农民自觉起来。农民自觉了,就不愁我们的农业现代化实现不了,也就不愁我们的农村奔小康实现不了。”居思源又喝了口茶,确实是好茶,甚至,他感到比龙井的感觉更好。但是他没说,只是道:“一个地方发展经济必须抓住自身的特色,这就像本和末的关系。丢了本,盲目地发展,到头来很可能就是四不像。桐山的路子是对的,这说明桐山县委的思路是清楚的,也是立足实际的。”

华石生插话道:“桐山在近五年的县级经济考评中一直处于不太靠前的名次,单纯发展农业,应该是个制约。”

李朴马上接上了话头:“其实我们也知道工业是发展之本,但是,桐山确实是没有很好的工业资源可以发展。这些年,我们为着发展工业,也做了大量招商引资的工作。结果呢?我们的开支远远大于我们的收益。很多商人来了,吃了,喝了,看了,然后走了。我们并不是不招商,但我们的招商是立足有我们的特色之上。比如今年,我们就招了一个大商,上海的外贸出口总公司来我们桐山开发一万亩山核桃。这个项目已经在实施,政府也在有限的财力中拿出了三千万元进行配套。目前虽然看不出效果,财政收入也没有因这个项目有所增加。但是三年后,山核桃进入产出期,每年可为桐山的老百姓增加收入三千万元至五千万元。政府仅农产品加工环节的税收也可以达到三百万元以上。这样的项目,既富百姓,又富财政,何乐而不为?”

华石生站了起来,然后又坐下。看得出来,他对李朴的汇报有些着急。现在,各地都在大搞特搞工业,你李朴作为一个县委书记,怎么老是抓着农业这个基础产业不放呢?他想了想,又朝杜世民示意了下,然后起身出来。杜世民跟了出来,在门外,华石生道:“老李怎么了?也搞点新鲜的嘛!思源市长是从科技厅下来的,搞的就是创新,怎么就……唉!”

“李朴书记这是亮家底子,实事求是。这样吧,等会儿,我再补充一点。”杜世民点了支烟,抽了一口,又灭了,问道,“要不要搞点纪念品?”

“这个……思源市长才来,你们看着办吧。”

“好,那好,我与李朴书记商量下。”杜世民往会议室走,走了几步,折回来道,“秘书长,上次我跟您说那事,不知道怎么样了?马上县两会要开,两会前不动,可就……”

“这个嘛,哈哈,说了,我跟渭达书记也说了。可能近期要动吧。”华石生放低了声音,“不过,单位不一定好。县长嘛,上来也是不太好安排。”

“单位其实都……关键是桐山这地方待得太久了,而且,你也看得出来,这里实在是……要说工作没做吧,做了大量的工作。可是就是不出成果啊!地方差,而考评体系又不管这些,只管考你的财政收入,考你的地区生产总值。桐山再干,哪能与流水比?人家流水躺着,也能比我们站着做得好。”

“不说了,老杜啊,下一步再看嘛,啊!”华石生说着,就拍拍杜世民肩膀。杜世民在桐山干了快二十年,从正科干到正县,确实也是不太容易。江平管辖两个县,两个县却有很大区别。流水县有大型煤矿,还因为地处国道与高速边上,交通区位好,吸引了一大批从江浙转移过来的产业,像水泥厂,机械设备制造业等。流水的财政收入是桐山的五倍,已经超过了十亿元。在这样的两个县工作,自然是有心理的不平衡与落差。当然,这落差也仅仅是领导们的,一般的干部生就是桐山的人,长定的眉毛生成的骨,他是无所谓的。流水的干部出来,与桐山的干部站在一块儿,一眼就能分出个子丑寅卯。流水的干部,就像流水一样舒展着,而桐山的干部,也都像山核桃一般,皱巴巴的。地理决定心理,心理决定生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