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推荐乡党(第6/9页)

到北京后的姜松岩经常得到蔡未末这样的馈赠,感受就很不一样。在泊州市做过市长、书记的他哪会稀罕这些,但在他换了一个位置后,再领受这些就不单纯是东西的问题了。所谓的“泊州人俱乐部主任”也是蔡未末喊出来的。她每年请这个小圈子里的人吃四次饭,名为吃“春”、吃“夏”、吃“秋”、吃“冬”。

不论吃“春”吃“冬”,有这么一场饭局以后,参加的人在驻京办以外总要衍生出多场饭局来。

认识韩祖荣是在一次吃“冬”以后,一帮人觉得泊州市驻京办已经跟家里的厨房差不多了,就讨论去找什么吃处。翟中将自告奋勇,说由他安排一次。众人都吃过他的苦,被他拉到河北去吃所谓色香味声俱全的“活叫驴”。这道所谓的特色菜就是将活驴直接剜肉吃,有点儿茹毛饮血的野蛮残忍味道,姜松岩算勇敢的,吃了一小筷,没吃出什么新鲜滋味,只觉得胸口憋闷胃液翻浆。回想到当时饭店后堂的驴惨叫,个个刻骨铭心,响应者也就寥寥。姜松岩答应了去,是他觉得翟中将这个人很有意思。

当年姜松岩在泊州市做市长时到河北考察,在某集团军当军长的翟中将在宴请家乡父母官以后,请微醺的姜松岩登上一辆改装过的敞篷吉普车,检阅他的部队。面对着列队的精神抖擞的全副武装战士和一声声威严的“敬礼!”姜市长极不自然地学翟中将,向战士们挥手致意。翟中将适时地提醒姜松岩,让他喊“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

官兵们回应“首长好!为人民服务!”其声山呼海应,似惊雷回荡。听得姜松岩的腿都有点儿打颤。

这段经历让姜松岩回味了很久,当他在北京见到已经调到总参的翟中将时,不由得倍感亲切。在一帮人中间,就数姜松岩和翟中将处得最好。

翟中将的聚会十多天后安排在朝内南小街的“和居”。

“和居”在胡同里,硬山卷棚式府门,一张竖纸条贴在门框上:“私人住所非请勿入”。

门内有一字影壁,进去见有东西屏门两扇,西屏门前站着迎候宾客的是翟中将的秘书小许,他依旧上身穿便装,下身穿黄军裤,脚上着亮澄澄的制式皮鞋。

进屏门是一个长方院,假山迎面,间种竹数丛,有两大株碧桃和丁香。一排三间房倒座,可见这是座拆改过的四合院。进得一个三开间的主房,翟中将他们几个已经在里面入座等候了。到场的只有五六个人,还有一个陌生面孔,但一点儿也不影响翟中将的情绪,他笑那些没有来的人是没有口福。

“知道我们今天吃什么?吃大作家汪曾祺的私家菜,扬州厨子烧的汪氏家宴。你们不知道订这桌饭多不容易。”翟中将指指桌上姜松岩不认识的那位,“韩烂尾一周前就订了,他是这里的老客都不容易订到。”

被称为“韩烂尾”的人站起来,谦恭地双手递上名片,“鄙人韩祖荣,泊州人士,到北京来盘个烂尾楼,万望钧顾,万望扶持!”

姜松岩接过名片说抱歉,没有带名片。其实他到北京以后就再也没有用过名片,这么说是出于礼貌。

韩祖荣说他能够与久仰的父母官幸会十分荣幸,他在泊州市的亲戚很多,“姜书记您离开泊州以后一直被那里的老百姓念想。要知道,现在的老百姓……呵呵……”他吞吞吐吐起来。本是讨好的话,说偏了不知道怎么接下去。

姜松岩笑呵呵地望着他,像是希望他将话说完。翟中将性子急,催促道:“你快说,不要说半句留半句,将说话也搞成烂尾楼似的。让我们多了解了解民情。”

韩祖荣样子很为难,不知道怎么说才合适。桌上都是当官的,他却引出了一个关于干群关系的敏感话题,说出来后才觉得不对劲儿了。桌上有一位在北京开律师事务所的大律师,他替韩祖荣解了围。他说现在的老百姓诉求多,很难对政府和领导满意。韩祖荣马上说:“对对对,我就是这个意思。”

姜松岩不想桌上有政论话题,特别是有这么一个刚刚认识的,又是做生意的人在场。好在酒席很快就开始了。

汪氏家宴果真不同凡响。取料平常,却很特别,全部来自汪曾祺老家水乡高邮。有高邮湖的野鸭、青虾、昂嗤鱼、螺蛳、双黄蛋……采买于农家的杨花萝卜、旱田慈姑、野生荠菜、蒌蒿、界首茶干等等,据说都是当天飞车千里或者空运过来的,稀罕又新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