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第2/4页)
那么,是……
到了王伊达副书记办公室,王伊达不在。秘书说稍稍等一会儿,王书记正在康书记办公室里,和康书记商量点事。他特地打招呼了,让吕校长坐一会儿,他就过来。
吕专说行,我等会儿吧。
坐下,秘书泡了茶,然后出去了。吕专点了支烟,环顾了下这间办公室。这办公室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字:大!接着,他突然冒出了一个古怪的念头:大而无物。事实上,目光所及的都是物,可是,那些在吕专的眼里,都只成了一些工具和象征性的物品。高级的桌子,真皮的老板椅,真皮的沙发,高级的木沙发,桌子上放着的文件,笔筒,茶杯,还有桌子后面那一排满墙的书橱。书橱里面的书,一看就是成套的。这也是领导干部办公室一个鲜明的特征。至于看不看,那是领导干部自己的事。有没有,那是领导干部素质的事。吕专起身,他看见书橱里有一套精装本的《中国经济学年鉴》。这套书党校图书室以前也有,可是现在在谁的书橱里,却是连吴雪馆长也说不清了。
吕专伸手打开书橱,准备拿书。门开了,王伊达道:“让吕校长等了。”
“没有,没有!我正……”吕专回过身,关上门。王伊达说:“坐,坐啊!有茶吧?今天的课讲得很好,我都记了十几页笔记呢。”
“讲得不好,凑合吧。王书记有事?”吕专问。他精瘦的身子,一坐到沙发里,就显得更小了。
“是这样,两件事。一呢,你知道,全市的学教活动正在开展。可是,我总感到有点乱,没有具体的抓手,尤其是学习这一块。这样吧,你们党校组织教员编个小册子,不要太多,言简意赅就行!”王伊达把“赅”念成了“害”。
“这个……行!不过……”
“经费是吧?财政解决。不过时间上要快,一周行吧?”
“有点紧,不过可以!”
王伊达似乎很高兴,攥着手,端起茶杯,从桌子后面踱出来,走到沙发前,坐下来,面对着吕专,放低了声音:“吕教授提副校长是……”
“啊,有六年了。”
“也不短了嘛!”王伊达用手点点茶几,道:“对党校的班子,吕校长可有什么想法啊?上次和宏生同志一道过去,时间紧,也没来得及认真倾听。”
吕专耸了耸身子,沙发柔软,人似乎陷了进去。他努力地把身子往出抬,嘴上道:“对于班子,我的想法上次都说了,关键是办学方向。党校最重要的就是拓展视野,探索创新。”
“这个想法我支持!”王伊达站起来,又回到桌子后面的椅子上,“吕校长哪,宏生同志对党校的班子高度重视啊!我当然更是。坚持从党校内部提拔合适人选,这一直是我的观点,到现在也没改变嘛!可是……”
吕专望着王伊达,只听到:“可是,党校内部现在也是很成问题啊!”
“很成问题?”吕专问。
“是啊,很成问题。有些同志总喜欢搞些名堂。党校现在的局面,应该说来之不易。搞名堂能搞出什么呢?搞到最后,只能是断送这大好的局面哪!”王伊达叹了口气,“吕校长哪,我是党校的第一校长,总是想……这个你能理解吧?有些事,可能还得请吕校长在背后做做工作。”
“我能做什么工作?”吕专一下子明白了,梗着脖子。王伊达摆了摆手:“你是党校的副校长,也是最有影响的教授,你的思想,能影响人哪!哈哈!最近,省委组织部将正式到党校搞考察,还希望吕校长……”
“这个请放心。”
“那就好!就好!”王伊达说着,站起来,从书橱里拿出《中国经济年鉴》,厚厚的五大本,递给吕专,“这个,我留着用得也少。你拿回去吧!也算是物以致用。”
吕专用手接了,却道:“这……这不好吧?不过,既然王书记……那就……”读书人就是这毛病,见了好书,总是抑制不住。
“还有……”王伊达从桌子底下,摸索了一阵,拿出个装着东西的方便袋,放到桌子上,“这个,也拿着。我用不着。”
吕专一看外形,就知道里面是烟。王伊达不抽烟,谁还会傻瓜样的送烟呢?那么这烟?吕专说:“这个我不需要,王书记留着吧。书,我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