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最后的团圆宴(第5/6页)

“是吧?很好?”

冷振武在边上插话道:“是很好,说不定还要往上升呢!”

唐天明白了冷振武一眼,说:“管他呢。我们驻在北京,驻一天算一天。张会长,你那文化研究会很有意思,过几天我过去专门取经。要不,也在北京成立个湖东文化研究会驻京办,怎么样?”

“唐主任笑话我了。谁不知道唐主任是驻京办系统的秀才?文化研究会也好,流动工作站也好,不都是个形式?这次都在撤销之列。不过,老唐哪,这回可是在编不在编一锅端了。”

“端了好!清净。”

唐天明说着,外面听见停车的声音,循声望去,只见刘梅正下车。她穿着件白色的加长羽绒服,显得青春时尚又干净利落。容浩主任正在门边上,见着刘梅,就大声道:“刘主任,这么一屋子人可就等着你了。汤圆也凉了几次,再不来,可就不等了。”

刘梅笑着说:“我就是让大家多等等。等着急了,再吃汤圆,汤圆就更有味道!”

“还有一套理由。哈哈!”容浩吩咐厨房将汤圆上来了,大海碗,青色的,里面盛着白色的汤圆,颇有几分古典与旧日的气象。这做法也是南州的做法,用的是糯米,内里装有芝麻馅。咬一口,芝麻从里面流出来,香甜可口,绵软醇厚。这样的汤圆,就是在南州本地也很少见了。现在的饭店,吃的汤圆大多是现在的速冻汤圆,再怎么说,味道也不如这新鲜,更没有这地道。唐天明就喜欢这汤圆,每年他都是在一海碗外还得加上半碗的。他吃着,刘梅就坐在他的对面,却停着筷子。唐天明用目光问了下,刘梅低着头,夹了个汤圆,慢慢地啜着,然后吞了下去。而就在即将到达胃的一刻,似乎有什么正在拉着似的,汤圆停住了。她只好又使劲吞了下,汤圆才下去。这一使劲,她的脸发红了。再下来,她只好将汤圆先用筷子分成一小块一小块,然后再细细吞咽。也就是刚才汤圆那一停顿,让刘梅心里疼了一下。从去年开始,她就一直觉得胃不舒服,说去医院,也一直拖着。难道?

刘梅是不敢想,却又不得不想。15岁时,父亲因为食管癌离开了人世,她当时就记住了医生说的一句话:这癌与生活习惯有关,也与遗传有关。

再往上,刘梅的祖父在50多一点时,因为患上了乡下人常说的“嗝食病”离世。“嗝食病”用现代医学的称呼,即这“食管癌”。

再往上,刘梅不敢再追究了。

按道理,刘梅这么年轻,是不应该与这些病牵扯上的。何况就生活习惯来说,刘梅也没什么特殊的不良习惯。如果说有,就是这几年来,特别是到北京来后,喝酒多了,喝醉的时候多了。还有就是慢性咽炎。北京天气本身就干燥,南方人过来,呼吸系统出问题是正常的现象。刘梅一直没当回事,办公室里润喉片是必备药。每次感觉有点毛毛的、不舒服时,就含上几片,往往也就好了。可这回?晚上,刘梅躺在床上,一个人想着,就禁不住身体颤抖。夜漫长,心就跟夜一样漫长。好在有宋洋。这几天,她同宋洋一道到京郊转了一圈,直到今天下午才赶回来。宋洋说:只要你愿意等,我一定会让你等来我们共同的日子的。她点点头,她想:应该有的。面包会有,微笑会有,美好的日子也总会有。

汤圆之后,便是喝酒。刘梅以身体不太舒服为由,谢绝了。

唐天明也没多喝。倒是冷振武横冲直撞,满桌包圆。席间,容浩就提到江江高铁。说这高铁国家发改委正在做规划,现在有两条路线。一条经过南州,一个不经过。如果经过南州,就涉及到湖东和仁义两个县,从仁义过去,与桐山相接。如果不经过,南州这边没有,桐山那边也没有。我已经给市里有关领导汇报了,他们指示要努力争取。高铁是一个地方发展的标志,南州不能没有。那么,从现在起,我们就要想办法,齐心协力,共同来争取这个项目。

唐天明说这是个机会,去年我就注意到了,只是时机不成熟。现在,既然市里已经有指示,刘主任,我们就联手来做工作。怎么样?

当然好。也应该。刘梅喝着白开水,道:仁义这方面也有所准备,关键是市里要牵头。容主任负责,唐主任在前,我跟在后面做些服务性的工作吧!高铁规划要是真能从湖东仁义转个弯,那也是我们这些最后的驻京办主任们的光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