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手握“撒手锏”(第4/9页)
不要把能挣钱的都当人物,更不要被那些大神吓住——温启刚想起一句话,这话是在东州电视台做访谈时,一个专门研究企业问题的嘉宾说的。当时温启刚还不能完全理解其精髓,觉得嘉宾有一棍子打死一片的味道。这下他明白了,很多看似强大的人物,其实虚弱得如同一尊泥像。当今市场上,像姜华仁这样的暴发户,何止一个两个,多得数不清。他们凭借着起步早、胆子大,一个偶然的机会赚了钱,腰包一鼓,就不知道自己是谁了。膨胀是这个时代共有的特性,大家在虚幻的成功面前,要么表现得很陶醉,要么就把自己放大到云层里,飘啊飘。这些人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急着将自己包装成成功人士,包装成大腕、某个行业的领袖,最起码也是老大。姜华仁对吴雪丽下手,说穿了还是满足他的另一种虚荣心。温启刚见过不少这种人,自己是泥腿子出身,满嘴脏话,却喜欢带一个小秘,以前图年轻漂亮,后来又图有文化,学历越高自己越有成就感。姜华仁的这些心理都被林若真掌握了,林若真对付起他来,简直易如反掌。就算给他布下一口深井,姜华仁也会欣喜若狂地去跳。
能看清楚的只有吴雪丽。吴雪丽不止一次提醒姜华仁,让他警惕,让他谨慎,还以书面方式向董事会提交过预警报告和防范方案,结果换来的不是姜华仁的醒悟,而是对她的厌恶与抛弃!
这是温启刚一直以来的第一个疑问。温启刚一直没搞懂的第二个问题是:华仁何以能做大?他认真研究过华仁的过去,尤其是两次资本扩张和一次战略转型,很成功、很经典。他不相信这是姜华仁的智慧,可又找不出能给姜华仁做决策的人。现在他知道了,吴雪丽!
尽管温启刚对吴雪丽充满了种种好奇,好感也是一天胜过一天,但他还是低估了吴雪丽的能耐。西南财经大学毕业,又有过两次专门进修经历的吴雪丽,不只是具有财务方面的能力,在战略管理与战略投资方面,更是有着惊人的预见性与判断力。特别让温启刚兴奋的是,吴雪丽对政策的敏感,以及对政策的解读和应变能力超乎常人。华仁两次资本扩张,都是抓住了政策空隙,充分利用了政策,而且全是吴雪丽提议的。当时姜华仁跟吴雪丽正热火,吴雪丽说什么他都听,这既成就了他,也成就了吴雪丽。
都说红颜是祸水,这个红颜绝不是祸水,是宝。可惜姜华仁被林若真一连串的动作迷惑,把宝扔在了一边,华仁的败局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这个人,温启刚要定了!等眼下这场风波一过去,哪怕是十顾茅庐,温启刚也要把吴雪丽请到。
见姜华仁的过程相对麻烦。看完吴雪丽给的账本和报告,温启刚动摇了,到底要不要再见这个人呢?温启刚见姜华仁,没别的意思,就是想在采取措施前给姜华仁一个机会。如果姜华仁能幡然悔悟,放下手中的恶,温启刚或许会改变计划,华仁或许还有自救的机会。但现在温启刚怀疑,姜华仁能听进他的忠告吗?或者说,能理解他的善意吗?
矛盾来矛盾去,温启刚还是决定给姜华仁一个机会,他真是不想看到一家企业因他而轰然倒下。温启刚是想通了,谁知姜华仁却摆起谱来了。温启刚通过好几个关系约见姜华仁,姜华仁非但不见,反而放出一大堆嘲笑的话来。
“见他?他算老几,是不是好力奇混不下去了,想找我讨口饭吃?他不是很狂吗,不是自诩商业奇人吗?这个奇人现在是断了胳膊还是少了腿,需要我姜华仁扶了?”
温启刚哭笑不得。
“算了,这种人,见他何用,这不是自找羞辱吗?”曹彬彬劝他。
“我看还是不见了吧,你的心思我能理解,可商业社会,真的不需要同情,大家还是拿出真本事来拼吧。”这边行业协会的会长说。温启刚托这位会长,会长又托市里的两位要员,最终姜华仁还是用嘲笑拒绝了他。
温启刚决定打道回府,不能再这样无谓地把时间消耗掉,公司里还有一大堆事等着他呢。尤其是他来的时候,黄永庆递交了辞呈,他好说歹说才把黄永庆挽留住。温启刚自然懂得,公司董事会上,不是他靠一张嘴巴更不是他打出了唐落落移情那张牌,将唐落落逼进了死角,才赢得了董事们的信任。是黄永庆,黄永庆这次是真帮了他,董事会的工作是他一个挨一个轮流去做的。还有高静。尽管高静跟他吵了架,看似是对他失望透顶,但温启刚知道,那段日子,高静跟黄永庆一样,也在努力做董事们的工作。他得回去,得用实际行动回报他们。信任不能透支,更不能成为空头支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