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第3/12页)

原来也是郑副局长被抓引起的。其实这是一点依据也没有的,不过是局里一些想象力过于丰富的人编造出来的低级玩笑而已,可这个玩笑却给蒙琼花带来了一个小麻烦。这个玩笑的内容很简单,说郑副局长的倒霉完全是蒙琼花造成的。当然不是说郑副局长的事是蒙琼花举报或提供的线索,因为蒙琼花既没在投资公司也没在有周转金可外借的处室工作过,不可能了解郑副局长犯案的实情。千不该万不该,是郑副局长不该分管了一段蒙琼花工作的控购办,做了蒙琼花的领导,因为有人认准了,谁做蒙琼花的领导,谁就会触上蒙琼花的霉头,非倒十八辈子霉不可。

这样的无稽之谈,外人听来自然觉得十分好笑,但财政局里面的人却觉得真是那么回事。财政局的人是总结以往的历史经验得出这一结论的。他们先联想到了跟蒙琼花一个处室工作过的戴处长,应该算是蒙琼花的领导吧?五年前他被外单位请到新马泰去旅游,椰风一吹得了面瘫,至今嘴巴还歪着。

接着是分管蒙琼花处室的吴副局长,也是蒙琼花的领导吧?三年前在一家私人老板的别墅里跟小姐跳舞,不小心扭了脚,去医院住了大半年,出院后变得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走路一蹦一跳的,大家都不喊他吴局长了,改称跳哥了,后又因吴副局长行动不方便,胜任不了副局长工作,市里把他提拔为正处级调研员,闲在了一边。

取代吴副局长的是一位姓伍的副局长,也成了蒙琼花的领导,一年前下县时被县财政局请去搞按摩,不知是按摩小姐太漂亮还是武功太高强或是别的缘故,伍副局长忽然心脏病突发,扒在按摩小姐身上再也爬不起来了。

再下来就轮到郑副局长倒霉了。郑副局长分管投资公司的事过去了七八年,虽然银行和外地债主来财政局讨债闹事几乎成了家常便饭,但郑副局长一直什么事也没有,想不到分管蒙琼花所在的控购办,或者说领导蒙琼花才一年,又出了大事。

照理说,一个单位出那么几件事,甚至被政法部门抓走几个人,如今看来并没什么了不起的,正常得很。倒是没出意外,没人被抓,才说明不太正常。昌都市国土局就是这样,多少年来风平浪静,不仅没出任何意外,没有一个人被抓,还年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先进单位,十天半个月外单位就要派人到他那里去学习参观一回。市委主要领导对国土局也非常满意,大会小会表扬他们那位敢作敢为的年轻局长,并有意栽培他,准备派他到一个后进局去做一届局长,然后提拔他为副市长。

也是狗坐轿子不识抬举,那位年轻局长就是不肯离开国土局,以后当不当副市长也无所谓。市委领导对他不满了,怀疑他不肯离开国土局一定是想捂盖子,其中可能有什么猫腻,于是派人进去一查,结果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竟然查出一个天大的集体贪污窝案,五位正副局长和好几位实权处长共十多人被逮了进去,一个多年的先进单位成了全市最大的集体贪污案发生地。

财政局这几年亏得出了这些事,才给了全市上下一个正常的印象,才没引起市委领导的不满和特别关注,否则纪委和检察院早就开了进来。但局里人觉得光正常没意思,总想找些不正常拿来过过瘾。找来找去,终于在正常中间找到了不正常,那就是那几位出事的人无一例外的都是蒙琼花的直接领导。

这一惊人的发现让整个财政局的人都兴奋不已,大家你传我我传你,很快就传得人人尽知,深以为然。最后连财政局干部职工的家属们也有所耳闻了,特别是戴处长吴副局长伍副局长和郑副局长四个人的夫人,她们凑在一起,仔细一分析,觉得自己男天出事的时候都在领导着蒙琼花,认定就是这个蒙琼花让她们的男人倒的霉。

男人出了事,她们肚子里一直窝着一股无名火,正愁找不到发泄的地方,现在终于发现了一个蒙琼花,她们还不兴奋得很?于是联手跑到财政局,向蒙琼花兴师问罪来了。她们把蒙琼花堵在控购办,你一言我一语地攻击着她,横飞的唾沫把蒙琼花差点淹死了。这一下财政局有好戏可看了,一些人的目的终于天随人愿,达到了预期效果。他们闻讯纷纷跑到控购办外面的楼道里,抱着浓厚的兴趣看起热闹来,不时还要在旁边起一下哄,仿佛在街头看猴子把戏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