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跑步前进(第4/7页)

雷浩笑着说声谢谢,又道:“老书记,哈,我还是称呼你唐主任吧。”

唐逸道:“称呼什么都好,咱们之间不用太客气。”

雷浩嗯了一声,说:“我在北京呢,有时间没,请你吃个饭。”

唐逸奇道:“你在北京?那好,我也想和你唠唠呢。”

雷浩忙道:“那今晚?北京饭店?”

唐逸笑道:“高标准,好吧,一个小时后,我一准儿到。”

话筒这一边,雷浩挂了电话,长长地吐出口气。

这是一间环境舒适的标准间,两张宽大的双人床,洁白的床单给人一种安静、卫生而又温馨的感觉。

雷浩坐在窗边的沙发软椅上,将烟头掐灭在小圆桌上的烟灰缸里。

他这次是来北京跑资金的,宁边是个革命老区、老工业基地,在改革发展二十年后的今天,戴着这两项帽子的城市通常又会戴上一个穷市的帽子,宁边也不例外。

雷浩在市政府的分工是文化教育,他是决心做出点成绩的,上任不久,他就大胆提出了为革命老区后代造福的计划。无非就是改善全市教学环境,对全市中小学进行考察,修缮教学条件比较困难的学校。

谁知道,口号很好喊,真要落实起来却是困难重重,最重要的一点,没有资金。

为此他跑了不知道多少次市财政局、省财政厅、省教育厅,批文倒是拿到了不少,但资金就是迟迟不能到位。

雷浩知道,拿不到钱,除了省、市财政确实有自身的困难外,他在宁边的对手从中作梗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本来雷浩已经心灰意冷,准备将该计划偃旗息鼓,谁知道上个月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发文,准备为各省革命老区拨款、扶助革命老区的教育事业。

雷浩就心动了,但他知道,如果坐等资金拨到省里,再由省财政厅统一分配的话,宁边可不知道能不能喝到一口汤,这个年月,只要是专项拨款,不管符不符合条件,地方上就没有不想分一杯羹的。

是以雷浩就来了北京,希望能从部委直接将宁边的专款数额确定下来,如果能多跑出些资金,那就再好不过。

而同一时间,宁边常务副市长杨建国也来到了北京,是为了宁边的基础建设跑资金,据说报告上是为了实现革命老区村村通公路,但鬼知道资金拨下来后他会怎么用?

想到这儿,雷浩就轻轻叹口气。

这时房间门被轻轻敲响,雷浩过去开了门,门口是一位三十来岁的漂亮女人,生得娇小妩媚,尤其是笑容,能甜到人的心里。

是宁边驻京办副主任吴小菊,她的脸上,惯例是甜甜的笑,“雷市长,杨市长和高主任都等你呢。”

高主任指的是宁边驻京办主任高大年,今晚本来的安排是,宁边这几名干部宴请财政部某司一名姓司马的处长,这名处长是宁边人,而对于宁边这种偏远贫困的地级市来说,能攀上一位这样的关系已经很难得。

不过和那位司马处长接触了几次后,雷浩感觉得到,他对自己的项目根本就不上心。至于杨建国那边的项目,司马处长倒是很关切,不过听话头,困难很大,但司马处长既然没将话堵死,就说明有希望,杨建国这些天绞尽脑汁的就是琢磨怎么能打通司马处长的关系。

雷浩也知道,驻京办这两位主任当然是唯杨建国马首是瞻,并不会真的卖力帮自己走动。

苦思无计下,雷浩就想到了唐逸。他知道,唐逸能在短短的几年间飞速蹿升,绝不是用运气和能力就能解释的,唯一合理的解释就是唐逸身后必定站着京城的要员。

当然,雷浩也希望通过这次接触再将自己与唐逸的良好关系保持下去,至于能不能跑到资金,他心里也没底,毕竟唐逸不在其位,又刚刚调来部委没几个月,而且帮别人办事,是举手之劳还好,很困难的话,通常都不会去费尽心力地帮忙,人情这东西,用一次少一次的。

“雷市长?”见雷浩出神,吴小菊又叫了他一声。

雷浩回过神,尴尬地笑了笑,说:“我就不去了,晚上约了别人。”

吴小菊奇怪地看了他一眼,不知道是什么约会比同司马处长吃饭还重要,但也不好多问,再说了,他不去更好,免得酒桌上杨市长很多话都不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