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帘听政 宋真宗章献明肃皇后刘娥(第6/8页)

她的人生一路受挫,而她总是能够最终达到目的。刚开始她只想作为一个藩王的宠妾,不料却被太宗逐出府门。她蛰伏,一步步推动真宗去夺取皇位,终于得偿所愿,可以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了。然而真宗继位之后,想要立刻封她为贵妃,不料宰相李沆拒绝,她并不气馁,而是从最底层的美人之位一步步做起,终于等到她封妃子的时候,李沆已经不再是宰相了。当郭后死后,群臣反对立她为皇后,她上了辞表,消除了群臣的戒心。而她却不曾闲着,她不但利用“借腹生子”的办法,堵住了群臣的嘴,也利用“调虎离山”的办法,趁曾经反对她做皇后的宰相王旦、寇准都不在其位时登上皇后之位。

所谓把握时代脉搏的强者,就是能够顺利地利用时代的起伏而取得机会的人。宋代与唐代不同,唐代相权较大,往往用对或者用错一个宰相会直接影响到时代的强弱,如唐玄宗得姚崇、宋璟而大治,用李林甫、杨国忠而大乱。在宋代为了削弱宰相的权力,往往经常变换宰相,也因此使政治斗争极为复杂。寇准为了扩大权势,把自己卷入了宦官周怀政的阴谋之中,使得真宗最后只能托政刘娥;宰相丁谓出于排挤寇准的目的而借助刘娥之力;继任的宰相王曾为了达到除掉丁谓的目的,以提高太后的权力而对抗丁谓;枢密使曹利用为了与王曾对抗,又间接要利用刘娥的力量。尽管这些人或忠或奸,但都从未曾想到过会制造出一个女主临朝的时代来,而且都在自己执政之后,想尽办法独揽朝纲,处处意图限制刘娥的权力。然而他们在各自的争斗中为了达到打倒对手的目的,却又都或多或少地和刘娥合作,或者促使刘娥的权力进一步扩大。而这些宰相,都在不同的阶段,不自觉地成为刘娥权力扩大的跳板,直到最后刘娥挟垂帘听政的名义君临天下时,丁谓流放、王曾被贬、曹利用自杀,此时朝堂上下,已经无人可以对抗刘娥了。

刘娥虽然专权独断,却有很好的人际关系。她在政策上兴利除弊,得到百姓拥戴;在朝堂上,一开始反对她的大臣很多,都是属于保守派的臣子,甚至有一部分还属于清流,只是出于不愿意后宫干政、女主掌权,以她出身寒微、不是名门为理由反对她,但是她借用王钦若、丁谓等人之手先对付反对者,再清除掉那些声名狼藉的臣子,再降恩于受贬的臣子,又大力挖掘新人,从而使得整个朝堂控制在她的手中良性运作。甚至在后宫也是如此,她身为得宠的妃子,和皇后郭氏安然相处,李氏为她生儿子,杨淑妃为她养儿子,成全她身登皇后宝座,成全她专心侍候真宗,辅佐朝政。她和真宗赵恒的夫妻关系,一直亲密了四十年,她和小皇帝赵祯,也一直母子深情得很。

在这种情况下,刘娥实不必像吕雉、武则天那样,大开杀戒。但是她的野心,同样是存在的。在她当众扔下《武后临朝图》的时候,并不代表她从此放弃这个念头。天圣七年,刘娥借仁宗旨意颁布诏书,将太后生辰“长宁节”的礼仪升级到与皇帝生辰“乾元节”相同的程度,并且由天子上率群臣拜寿。同年,她发布《天圣令》,借律法加强自己一言九鼎的威望,自此宋代形成律法的开端,《天圣令》在宋代历史上的作用,如同唐太宗发布《贞观令》在唐代的作用。

之后,刘娥又下旨重修晋祠,等晋祠一完工大家一看,晋祠原来供奉的唐叔虞像进了角落里,正中大殿却是以刘娥本人为原型的圣母殿。明眼人一看就知,是仿唐武则天兴修卢舍那大佛一样,为自己修建神佛的人间化身,而为将来的称帝作好民间舆论。而晋祠所在的太原,正是刘娥名义上的父亲刘通的祖籍,亦可称为是“龙兴之地”。刘娥并为刘通及祖上七代封王封公,大兴陵墓如皇陵。

但是刘娥吃亏在母族一直很薄弱,她虽然身为至尊,但仍然不能掩盖她出身的寒微。她名义上唯一的亲人,就是带她上京的义兄刘美。刘美为人忠厚,虽然在真宋朝地位步步高升,但是却没有因此招来不好的评论,刘美活着的时候,曾经受刘娥之托去蜀中寻找她的亲人,但是始终没有找到任何真正意义上的亲人。虽然在寻找过程中冒出许多所谓的“刘氏族人”,大约也是同乡同村的一些同姓罢了,反正对于这些人,刘娥兴趣缺乏,既没有给他们任何一个人封官,也没有让任何一个人上京沾光。由此也可见,所谓的太原人祖父刘延庆、父亲刘通,更像是一种掩盖身份寒微的假象,因为刘娥从来也没有在太原找过亲人,而只在蜀中寻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