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章 你等着我,一定要好好等着我(第5/16页)

下午最后一堂课后,学生们像鸭子一样从各个教室里出来,一群一群地,向各自的宿舍走去,再从宿舍出来时,每个人的手中端着碗提着暖瓶。一些男生敲响着碗,哐啷哐啷形成一种学生生活特有的碗筷音乐。从各个宿舍出来的学生慢慢聚拢,就像是一些零散的云聚到了一起,形成一团浓黑的雨云。雨云钻进食堂,又从食堂里流出。有聚就有散,散开后流向各个不同的宿舍。胡之彦对这种散兵游勇式的散漫方式极为不满,他几次向校方建议,应该实行军事化管理,吃饭的时候,将所有学生集中起来,以小组为单位,大家高声唱着革命歌曲。学校没有理会他的建议,他就将自己班上的同学集中起来,可是学校食堂不和他配合,不允许他集体打饭打菜。他的改革没有成功,学生们仍然像云一样散散聚聚。

吃过晚饭,洗了碗,碗筷的声音没了,接连传来的是重重的关门声,咣咣咣,高的低的声音交杂在一起。每一个学生出门,便会发出一个与众不同的关门声讯号。方子衿是和李淑芬一起出门的,门也是由李淑芬关上的,于是,关门声就带着李淑芬的特点,不高不低,短促有力,门关上之后,门框还颤颤地抖上好一段时间。这和方子衿的关门声是完全不同的,方子衿关门时很轻,几乎听不到声音。

初冬的夜晚,蛰伏着深重的寒气,晚风像无数冰凉的刀子,划过皮肤,一丝丝的刺痛。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焦枯的气味,那是一种死亡的气味。在这样的日子里,最令人向往的是春天,春天的空气是甜甜的,那是绿色植物中散发出来的馨香。月光异常安静,就像是一个吸着母亲的奶头睡着的孩子,在睡梦中品味着母亲乳汁的芬芳。可这个季节,女孩子们为了显示身材,固执地不肯穿上棉衣棉裤,不得不缩着身子抗寒,便没有了惯有的挺拔之态。

方子衿好奇地问李淑芬,给志愿军写信这件事,既然是所有女生都必须参与的政治任务,就应该由她这个团支部副书记和女生委员来负责,怎么由胡之彦来管?听了这话,李淑芬似乎冷冷地笑了一声,没有答话。方子衿觉得她心里其实是很恼火的,却又因为对方是自己未来的丈夫,她不好和他争。如果换个别的人,结果肯定就是两样。胡之彦很有权力欲,这一点她早已经看出来了。

政治学习是每天晚上的例行功课,也是胡之彦表现他的权力的地方。他的话南腔北调,如果是一个方言研究家,一定可以听出他的话音中,带着山东泰山脚下的大蒜味儿,夹杂着中衢汉子的红薯屁味以及东北黑土地上大豆味儿。他的开头语总是三个字:他娘的。初次听的人一定无法分辨,以为说的是他亮的,往往好半天明白不过来。方子衿就曾闹出过笑话,她有一次问李淑芬,胡之彦常说他亮的是么意思。李淑芬一听就笑了起来,说那是口头禅,语气词,啥意思都没有。方子衿和李淑芬争执,说新社会是一个文明社会,怎么能用这种不文明的词?李淑芬说,这是一种军人作风,军官发布命令,就要粗俗短促,那样才有威严才有力量。方子衿说那不是什么军人作风,而是军阀作风。李淑芬说她这是学生调。她说,这个问题,当初在延安的时候就讨论过。那些从全国各地投奔而来的知识女青年,对军人满口粗话脏话非常不满,向首长提意见。首长于是下令,有女同志在场的时候,不准说脏话。这种命令根本不起作用,那些当兵的说溜了嘴,刹不住车。后来有人找毛主席告状,说到处都是土匪语言,这和革命红都的形象相差十万八千里。延安因此掀起了一次大讨论。方子衿一听,来了兴趣,问李淑芬,这场讨论最后谁赢了?万万没想到,李淑芬说,鸟毛赢了。方子衿目瞪口呆,半天竟然没有说出一句话。李淑芬进一步对她说,你不用吃惊。假如你是前线指挥员,下命令让一个战士去炸敌人的碉堡,你咋下命令?你说,方子衿,我命令你,去把敌人的碉堡给炸喽。这行吗?你抱着炸药包肯定双腿发软。方子衿觉得命令就应该这样下,难道还有别的下法?李淑芬突然转换了一种腔调,学着一种粗俗的男人腔说:“你应该这样说:奶奶的,方子衿,去,把龟孙子的鸡巴给炸飞喽。”这话让方子衿面红耳臊,却又不得不承认确实有理。同时,她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在战争年代在战场上,说粗话或许有其必要性,可现在是和平年代,是在文明社会,不能再以战争思维来指导社会主义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