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T 一切经历都不会白费(第4/6页)
一个资历很深的同行说起曾经在我手下实习过的小T,意见好像更大了:
“这个女孩儿性格有点问题,挺各色的,不太合群。”“为什么啊?”
“你说咱们干的不就是捧人的活儿吗?哪个名人有了什么作品,咱该采访就采访嘛,人家说什么,咱们就记下来就好了,大家不都是这么干的?可她不,非得想要挖点深度,挖点独家。可是,人家就给你那半个小时的采访时间,你能问出什么来呢?能把常规的问题问完就不错了,她就只好冷不丁地问一些特别不合时宜的问题……每次气氛都挺尴尬的。年轻人的通病,眼高手低。”
“所以大家不太喜欢她?”
“可不嘛,好多人都明确表示不带她玩了。因为她有时候确实挺极品的!有一次,大家一起群访,本来气氛非常和谐,轮到她提问了,她突然说,以下这个问题是本媒体的独家提问,请大家关掉录音笔,停止记录!当时全场都愣了,真的没见过她这样的。有本事就去约专访嘛,如果是大家一起采访,那采出来的内容本身不就默认是公共素材吗?”
“确实有点过分了……”
“可不!在座的记者,哪个不是她的前辈?当时整个场子都僵了,后来还是采访对象出面化解,让各位媒体大佬不要生气,然后公关公司的人把她带走了……”
做媒体,需要的是创意型人才或是交际型人才。你在本单位内,得积极生猛,做出来点确实不一样的东西,才能保证业务过关;而在外面,不一定和谁都关系处得特别好,但也得做到最起码的笑脸迎人。也就是说,做人八面玲珑面面俱到,做事却多少有点独断专行性格的人,会比较适合在这行做得长久。
很显然,我们的T小姐并不是这种人。她是一个心思挺重的姑娘,做事力求谨慎,希望每一件事都可以尽善尽美,做人方面却太有原则,完全不懂“外圆内方”的规矩。而且,她曾经多次跟我说过,她做记者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新闻理想,然而,在绝大多数人都把理想当作一个与己无关的话题时,她的这种做派显得多少有点好笑了。
或许,真的是我把她推荐错了地方吧。她本不该入这一行的。T小姐后来找过我,约在我们第一次吃饭的那家川菜馆。
一见面,我就看出来她和从前不同了,变了。而且,变得实在有点着急了。
当时是初冬的天气,她穿了粗花呢的茧型大衣,拎着黑色和杏色的拼皮手袋,及膝的高跟皮靴,头发短了,还涂了很明显的口红——很熟悉的风格,很多人都在这么穿。可这些单品一旦凑在她身上,我总觉得哪里不对。
是猛一看觉得还不错,仔细看却质地欠佳的大衣?还是稍微有点剥落了的睫毛膏?或是她那张稚气未脱的脸实在撑不起来这个风格?我也不说清楚。
坐定点完菜,我问她:“最近感觉怎么样?”
她摆弄着桌子上的筷架,沉默许久才开口:
“不是很顺,我都有点怀疑自己到底能不能当记者了。”“怎么了呢?”
“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我自己的原因,感觉像进入了一个死循环似的……我越努力,就越得不到认可。我记得你以前说过,对于新人来说,最可怕的事情不是活儿多,而是没活儿干,对吧?我感觉自己越来越被边缘化了。有时候会觉得自己是不是太给你丢脸了。”
“你先别想那么多,先告诉我是怎么回事吧。”
“可能我一开始对这个行业的理解本身就有偏差吧,还以为大家都是抱着理想来的,每写一篇稿子,我都想挖出一些与众不同的东西。但慢慢就发现,这样根本就是行不通的。不管是在单位,还是在外面,都并不讨好。”
“也不是那么绝对啊,大家还是愿意看到更深一点的东西,如果没有发掘出新的角度,可能是你刚刚开始,功力还不够,慢慢的就好了。”
“我也这么觉得,硬要做超出自己能力的部分,结果只能是得罪人。后来我意识到,可能真的是自己的能力问题,也可能是我真的不适应职场。在学校里,我只要尽力了,老师看在眼里,无论如何也不会多说我什么的,但在单位就不同了,大家只讲效率不留情面,领导只看过程不看结果,我真的不知道是自己的问题,还是哪里有问题,真的很苦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