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孩S 我与另一个我(第4/6页)

我当时反应很大。要知道,我在这个身份里,把自己改造成开朗、外向、容易相处的模式,这是必须的,没有其他选择的。我曾时刻提醒着自己,既然不想做职场上的边缘人或可怜虫,就必须得把自己心里的某个戏剧化人格调动起来,必须做出一个主流的、善交际的样貌出来。能迅速地成为一个“社会人”的标准形象,我内心深处还是不无骄傲的。

她的这句话完全伤到了我,于是我很不客气地反驳:

“你不要做出一副很了解我的样子,我本来就是这样的。”新菜上来了,她似乎觉得不妥,于是道歉:

“算了,你当我没说,对不起,吃吧。”

那天,我们接着说了点闲话,吃完饭就各自散去。没有进行以往例行的逛街、再找个地方喝饮料这样的节目。

随后的两个月,我们各自很忙,没有见面。我对她那番话始终有点耿耿于怀,偶尔我们会在网上聊几句关于购物的话题,我一直也是应付了事。

有一天,她在网上跟我说:

“我要和 ××(她上学时的男友)分手了。”“为什么?”

“可能要和另一个人开始,所以就想先断了吧,不想不清不楚的,麻烦。”

我问了她具体的情况,她说,她要开始与之恋爱的人是自己的上司,一个离了婚的,40多岁的男人。在她眼中,那个男人极其有魅力,能带着她到一个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里去。这个男人,不是她那个空有一副好脾气的小男友能相比的。

我们是最好的朋友,但我们都不是那种需要别人参与自己决定的女生,每次都是自己做好决定,然后再“汇报”给对方。可是,不知为何,我当时却有种莫名的愤怒,当即甩话给她:

“你还说我变了,我看变了的人是你吧!难道你选择他,就真的是因为你爱他?×× 有什么不好的?不就是现在没钱吗?你是不是太急功近利了点?”

“你别想多了。我就是告诉你一声,没别的意思。”她说完这句话就下线了。留下一个错愕不平的我。

我们都变了。以往,我们自诩是很有个性的女生,但那时的我们,几乎是一模一样的。但后来,我们真的都变成了截然不同的样子。唯一相同的是,我们都往所谓更加现实的路上越走越远,只是潜意识里仍然希望对方还保持着原来的样子,至少这样能令自己心安。

然而,我们都只顾照料自己本来就摇摇欲坠的心情,却忽略了对方也在角色转变的过程中自顾不暇。我们见识太浅,又太自私,以为彼此的心还贴得多么近,就可以任性地要求对方按照自己的愿望改变。

几年后,我才渐渐明白,烈得像酒一样的感情,真的不适合友情。好在我们的本性还都算是懂得克制的人,才没有在错饮之后,醉得无法收拾局面。事实上,友情本应淡得像茶,所谓君子之交的说法,原本就是没错的。如果非要不皱眉头地把这杯清茶一饮而尽,一定会被烫到、呛到,或者让自己陷入不堪的尴尬境地吧。

我那次跟她放过狠话之后,心里是一直有点赌气的,暗下决心不再干预她的私事。总觉得自己的角色是忠实而正义的,而她这个为了利益抛却爱情的人是不会有好结果的,她一定会回过头来向我哭诉的。我时常这么愤愤不平地想着。

但心里其实也不愿当面闹不愉快了。就算关系再近,互相留一点私人空间会比较好,这点道理我还是懂的。我想,她一定也这么想吧。所以那段时间我们至少还维持着表面上的联络,两个品位相近的女生之间,总是不会缺少话题的。

而我们友谊的终结,却因为一件小得不能再小的事。

有一次,我家有一个远房亲戚要从英国回来探亲。而她那年一直念着想要买一款Burberry(博伯利)当季的通勤包,于是想让我的亲戚帮她带。东西到手以后,因为当时一直很忙,没时间和她专门见面,就叫了一个快递把包给她寄了过去。第二天,她打电话说,包包带错了,不是她要的那款。说已经寄还给我了,让我交给亲戚,回英国退掉。

可是,那时,我的那位亲戚,已经在飞往英国的飞机上了。

我打电话跟她理论。她说,这个包她不喜欢,不想要,提出可以出国际运费再寄还到英国去。但我家亲戚住在伦敦的郊区,并不经常进城购物,让他带东西已经是很麻烦别人的事情了,如果再让退掉,我实在开不了这个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