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求学岁月(第4/19页)
杨锦帆点着他的鼻子笑了,二人有滋有味地就着花生米又喝开了。
杨锦帆仰脖灌了一大口茅台,缸子一蹾,抻开双手一抖袖子,算是“亮”了个富家公子哥儿的派头,这才打开了话匣子——
你吹完了,轮到我了。嘿嘿,本人上海人,十里洋场一代阔少,在法租界贝当路一带提起我杨锦帆的大名,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啊。有人送我绰号“贝当小开”。“小开”你懂吗?你点头了,说明你懂。就是“吃得开,混得开,撑得开”的意思,仗着老爸有钱,家世显赫,过得鲜亮风光,凡事不知轻重,不分尊卑,喜欢招摇过市。而且琴棋诗画、跳舞桥牌、沙蟹麻将、网球玩票,无不精通。为什么叫“贝当小开”呢,因为我家的别墅在贝当路96号。贝当路那是什么地方?那是富商云集、名流汇聚、政府高官纷纷买地建馆的宝地,就在法租界里,是大上海的核心地段。
你一定以为我喝高了在吹大牛,大言不惭,但杨茂堂的名字你该听说过吧?你点头了,说明你听说过。我老爸虽然在大上海的五六千个大富豪里排不进前10,赶不上聂缉规家族、刘晦之家族、席正甫家族、地产大王周湘云家族、棉纱大王荣宗敬家族、轮船大王朱志尧家族,还有那个犹太富商、地产大王沙逊家族、开洋行和机器造船厂的马勒家族,但排进前20名还是一点问题都没有的。
我的祖老太爷是咸丰九年的状元、后来的光绪帝师,也是京师大学堂的创办人。他那一辈人中有兄弟五个,都是读书人,出了1个状元、3个进士、1个举人,所以有副对联讲“一门三进士,五子四登科”。说的就是我们老杨家。按说这样的书香门第,后代中应出大学问家、大作家、大画家才是,然而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使我们杨家子弟大都走向了实业。我老爸就被人家称为民族实业家兼民族银行家。
我太奶不主张子孙后代走科举的老路,而要他们学洋文,办洋务,她说“当今西风东渐,欲求子弟不坠家声,重振家业,必须攻习洋文,以求洞晓世界大势,否则断难与人争名与朝,争利于市”。
就这样,我大伯和我老爸先后考取官派留学生,大伯去了日本求学,老爸去了美国。我老爸在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攻读金融和工商管理,掌握了西方现代的金融知识,毕业实习是在纽约花旗银行总行。当他得了博士学位后,回到了上海,开始发奋创业,先后创办了五间工厂,一个是上海大华纱厂,一个是富丰面粉厂,是中国第一家机制面粉厂,大获成功,声名远播。后来又办了光华玻璃厂,上海的玻璃有一半是我家工厂生产的。还办了两间小型的糖果饼干厂。
创办了许多企业之后,摊子铺得大了,几乎每个企业都遇到了资金短缺的困扰,因为当时的银行业远远不能适应民族工业发展的需要,放款的数额少而且利息又非常高,我老爸意识到银行的至关重要性。为使自己的企业能活络起来,在几个金融界朋友的支持下,他又在1916年创办了开元银行,自任总经理和总稽核。
开元银行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初定资本100万元,后来增加到200万元,最初的60万官股是从通惠公司调拨来的,其余商股都凭我爷爷在实业界的影响力陆续招来的,其中一部分是杨氏家族和杨家亲戚的款子,一部分股份是北洋旧官僚、政府显要和地方豪绅的款子。开元银行为商业银行,经营业务非常宽,有国内汇兑及押汇、国外汇兑及押汇,抵押放款、存款、私人保险箱、贴现、代募各种债券、货币交换、买卖金银。其中代办国外汇兑业务,通过美国花旗银行、运通银行和日本帝国银行代办,在国内属首创。作为第一家特许经营外汇的商业银行,开元的实力可见一斑。后来遇到几次大危机,但由于有富丰面粉厂等经济实体做后盾,又有家族内部的合力,一直维持着经营。其间经理了不少工、商、矿、棉、农各方面的放款,曾是私营银行中向工业放款最多的一家。
五家工厂、一家银行,可谓家大业大。我爸虽然是个洋博士,但思想上挺传统、挺保守,他主张子承父业,财不外流,我们6个子女从小就被安排好了留学和接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