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失火的旧楼(第9/23页)

黄鹤再次把燕玲紧紧抱住,“对不起,我只是一时没有想起来。原谅我,你的生日我怎么会忘了呢?礼物我早就买好了。走,现在我就拿给你。”

走出十几步,黄鹤转回头冲萧夏笑了笑,算作告别。他搂着燕玲的肩膀,不大工夫,就消失在了马路的尽头。

11

黄鹤走了以后,萧夏和周晓蓉依偎在同一把伞下,直奔图书馆而去。

图书馆一如既往地冷冷清清。过去的情形要好得多,每天虽不至于人头攒动,但也算得上络绎不绝。可是自从里面死过人,来看书的人就越来越少了。

庞大的一栋建筑,居然看不到几个人,着实有些不可思议。

和周晓蓉上了二楼,萧夏心里开始本能地发慌。她越是忍着不想,就越是忍不住,那些画面突然在脑海里出现,旋即又消失,仿佛又回到了之前的那个夜晚。

周晓蓉看了看她,关心地说:“萧夏,你要是不舒服的话,我们改天再来?”

萧夏站住脚,她稍微定了定神,“我没事,我们走吧。”

两人很快就走到了阅览室门口,眼前的情景却出乎她们意料——这间阅览室不仅没有开放,而且还在门上贴了封条。

这是唯一的一间文学类图书室,为什么突然封了呢?萧夏和周晓蓉面面相觑。萧夏不甘心就这样离开。多少天来总算有了一点线索,不能就这样无情地断掉。萧夏觉得这扇门一天不被打开,于娜的生命就多一天危险。

她走上前,轻轻拧了一下门锁。没想到门锁居然坏掉了,随便怎么拧都没有反应。她稍微使了点力,咔嚓一声,锁扭开了,门便吱呀一声张开了一条缝。

本来已经打消了念头,可这意外的发现却让萧夏重新看到了希望。她已经忘了门上的封条,没有多想,便想伸手把门推开。

周晓蓉一把抓住了她,“别!小心封条!”

萧夏如梦初醒,急忙把手收回来。擅自撕毁封条,是要被处分的。两人正犹豫不决,王小梅的电话打了过来。

萧夏接起来,“老师,你找我?”

“你有时间吗,来我的办公室一趟吧。”

12

萧夏带着按捺不住的兴奋,很快就来到了文学教研室的门前。她长出一口气,努力使自己镇静下来,完了礼貌地推门,走了进去。

“老师,你找我?”

办公室里没有别人,萧夏在王小梅的示意下,坐在了对面的椅子上。不等老师说话,她便急切地开口问:“老师,你找我来是不是因为‘柯林的来信’?”

王小梅平静地说:“自从上次你走了以后,我就查了一些资料。现在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相当罕见,所以查找起来比较困难,只能在一些其他的著作中捕风捉影。”她从柜子里拿出一本书,“这是我在图书馆找到的一本书。里面有一段法国学者的论述,可惜已经残缺不全了,也不知道有没有价值。”

这本书显然已经年代久远了,封面破烂得不成样子,书页也有些泛黄,由于保管不善,页脚大多都卷了起来。

“有关内容都在这儿,不过上面都是法文。”

萧夏看到书页上爬满了密密麻麻的外文,有的下面作了标记,有的还有中文解释。这显然是一部中文译本。但是由于太过古旧,多数字迹已经模糊不清了,而且纸面上到处是大大小小的污斑。

王小梅说:“说起来,这本书还是咱们泉溪的一个翻译家翻译的呢。他到法国留过学,回国后就在大学里当了教授。可是后来他的家里出了事,之后他便离开了泉溪,从此就一直没有他的消息,而且,在学术界也销声匿迹了。说起来,他还是我在法国的校友呢,不过我没有他厉害。在社会学的研究上,他堪称国内首屈一指的专家。”说这话时,她一脸的佩服。

“真想不到还有这种事。他和你是同期的留学生吗?”

王小梅有些怀旧地说:“不,他比我至少要早十年。”

萧夏被王小梅的故事吸引住了,又问:“那他在国外是如何上的大学?”

王小梅也很乐意为她讲述这个故事,再次兴致勃勃地讲道:“说起来他还真是个追求上进的人。他在国外的一所名牌大学里打工,每天一边做事一边抽时间旁听。由于坚持不懈,天赋过人,不久以后,他就在一份著名的学术期刊上发表了一篇论文,从此一鸣惊人,那所大学便破格录取他读博士。就这样过了几年,他就以留洋博士的身份回国了。那是1987年,改革开放已经进行得如火如荼。所以,他回来以后便得到了重用,被一所大学聘请,并且评上了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