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一章 河山表里更分明 明清之际的风起云涌(第17/40页)
此剧刚好写成于江南闱发榜后,时人均疑影射科场,每每演出,“观者如堵墙,靡不咋舌骇叹”“吴中好事者传为美谈”。
方猷、钱开宗二人离开江南回京师,路过常州和苏州时,一路有人都随舟唾骂,甚至投掷砖石,吓得二人一路都躲在舱中。来时前呼后拥,无比风光;去时却是藏头缩尾,丝毫不敢抛头露面,可谓对比鲜明。
不巧的是,当年顺天科场亦有重大舞弊事件,被人揭发后,同考官[28] 李振邺等人被处极刑,且株连极广,顺治皇帝正处于盛怒之中。既然江南亦有种种舞弊传闻,朝中以刘正宗为首的北方籍大臣决定充分利用此大好机会,以达到“荼毒南士”的目的。
经过一番周密策划后,顺治十四年(1657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工科给事中阴应节(山西洪洞人)上疏参奏道:“江南主考方猷等弊窦多端,发榜后,士子愤其不公,哭文庙、殴簾官,物议沸腾。”
阴应节还举出了此事中趁机滋弊、冒滥贤书的典型:少詹事方拱乾第五子方章钺因与方猷联宗,而被取为举人。
方章钺出身海内著名世家桐城(今安徽)方氏。方氏号称“江东华胄第一”,门中数代科第仕履繁盛,声名显赫。方章钺本人也是江南有名的才子,以他的文章才华,不中举才是咄咄怪事。但阴应节有意选中方章钺为箭靶弹劾,其实是将目标对准了方章钺的背后——其在朝为官的父亲方拱乾(时任詹事)和兄长方玄成(后因避康熙名玄烨改名方孝标,时任内弘文院侍读学士)、方亨咸(时任监察御史)、方膏茂几人。
方拱乾初名策若,字肃之,号坦庵。少年聪颖,七岁已经“能属诗文”,二十岁时,诗文为世人称许,与同乡姚孙森等五人并称为“六骏”。崇祯元年(1628年)中进士,授官庶常。后以翰林身份任东宫(太子)讲官。明朝灭亡后,方拱乾先是被攻入北京的李自成大顺军俘虏,受到酷刑折磨,后以行贿得免。清军入山海关,李自成弃北京退往山西,方拱乾乘乱南归。顺治十一年(1654年),因两江总督马国柱等人推荐,方拱乾被清廷起用,初为内翰林秘书院侍讲学士,后升詹事府右少詹事,兼内翰林国史院侍读学士。
明末清初,桐城方氏享大名者,莫过于方拱乾父子。方拱乾有六子,依次为玄成(顺治六年进士)、亨咸(顺治四年进士)、育盛(顺治十一年中举)、膏茂(举人出身)、章钺、奕箴。方氏取名有一原则,即所谓的“文头武尾”——第一字以一点一画起笔,第二字以斜钩收尾。其时,方氏父子文名震动天下,长子方玄成更是成为顺治皇帝身边极见宠信的文学侍从之臣,深遭北方大臣忌恨。而方拱乾早前曾在“南太子案”中得罪过北方系首脑人物刘正宗,刘正宗恨之入骨,一直要找机会报复[29] 。
顺治皇帝当时正为顺天科场案而恼火,接到阴应节的奏疏后,霍然震怒,立即召来方玄成询问究竟。
往昔顺治皇帝对方玄成优渥眷顾,都是亲切地称呼其号“楼冈”,从不直呼其名,还经常说“方学士面冷,可作吏部尚书”,此刻却是翻脸无情,声色俱厉。
方玄成如实告诉皇帝说:他们方家出自安徽桐城,已历数世,而江南主考方猷是浙江人,从未同宗,他弟弟方章钺根本不在回避之列。事情显而易见,阴应节是诬奏之词。
顺治皇帝这才颜色稍缓,但又口气严厉地道:“此案既然要从严办理,方章钺亦不能例外。”
方玄成深知伴君如伴虎的道理,何况天子正在气头上,因而除了附和外,别的话再不敢多说。
之后,顺治皇帝派人暗中打听江南闱详情,试图自己弄清楚真相。受派出宫的太监竟找来了《万金记》和《钧天乐》的刊刻本,作为江南科场内有隐情的证据。顺治皇帝看过后,本来还对其中情节半信半疑,但听说《钧天乐》是尤侗所写后,立即转变了态度。
尤侗字展成,号西堂,江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少有神童之誉。后加入吴兆骞主盟的慎交社,遍交江南名士。他的诗写得情真性灵,且在文体上有极大的开拓性和创造性,被吴伟业称为“骚坛盟主”,时人比之为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