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蟒记(第5/9页)

何钊听了二人的争论,不置可否地一笑,转而问程志文:“村子里还有谁见到过这条巨蟒?”

“只有这老倌子一人。”程志文回答说,“不过,虽没有别人见到,却另有两件事可以佐证这一巨蟒的存在。第一件事是县志上曾有记载,清同治年间,这一带曾经出现过一条身粗如斗的巨蟒,四出危害人畜。”

“同治年间?距今不是有一百多年了吗?”刘南阳教授说。

“准确说,是一百零几年。”程志文回答说,“教授,您知道,蛇和龟一样,是一种非常长寿的动物,一百多年,对于蛇来说,不算极限。那条蟒蛇如果活到今天,不是会长得有水桶粗吗?”

“那么第二件事呢?”何钊问。

“第二件是解放前确实有人见到过这条巨蟒。我已经通过县革委办公室给各乡镇发出一份通知,要他们协助寻找当年的这位目击者,相信不久就能找到。”程志文满有把握地说。

原来,听说中央电令上海市革委派出一支捕蟒队前来捕捉巨蟒的消息后,他这位消息的报道者也不免有点心虚,便四处查找巨蟒确实存在的证据。功夫不负有心人,也果然给他寻找到了以上两条佐证。

因为了无踪迹,捕蟒队无法开展工作,只好一边进行实战操练,一边寻访巨蟒的线索。

一连几天,发现巨蟒的消息倒是如鄱阳湖水,一浪紧接着一浪,接二连三地传来:头天东村的一头羊被巨蟒吞吃了,第二天西村又被叼走了一头牛……但等他们闻讯一一赶去,这才发现都是一些捕风捉影的谣传。

在西村,那位放牛老倌一再抱歉地对他们说:“我的牛确实走失了一天一夜,但已经寻找回来了。害得同志们老远跑来调查,实在不好意思。”

在东村,倒确实是丢失了一头羊。羊的主人还带领他们走进山里,指给他们看了一摊血迹。这真使他们有点儿啼笑皆非。刘南阳教授只好耐心地向他解释说:“你的羊不是被巨蟒吃掉的。蛇吃东西,都是囫囵吞下,不会留下这么一大摊血迹。你的羊很有可能是被狼吃掉的。”

几天以后,解放前看见过巨蟒的目击者终于找到了,是邻乡的一位名叫杨石生的采药老人。老人50多岁,非常健谈,记性也好。给他们讲述了一段近似神话的遭遇:

三十多年前,他们兄弟几个年轻好胜,曾经进入这附近山里一个神秘的岩洞,去探幽寻宝。

那一天,他们一行三人沿着山里的一条小溪逆流而上,一直走到溪水的尽头,找到了一个仅能容一个人弯腰出入的石洞。爬进洞后,却是一条较为宽敞的通道,通道四壁都是光溜溜的石溶岩;通道的一旁有一道深沟,沟里流水潺潺,洞外的溪水就是从这沟里流出去的。

沿着通道转过两道弯后,眼前豁然开朗,出现了一个数丈宽的石室。室顶悬挂着一根根钟乳石,两旁的石壁结满了石花,更令人惊奇的还是石室中央居然盘坐着一尊人工雕凿成的大石佛。那石佛一手持瓶,一手下垂,双脚浸着泉水,洁白如玉。

绕过石佛又有一条通道,通道尽头又是一间石室。室顶有一道裂缝,阳光透过裂缝照射下来,映亮了石室,在那灰色的石壁上有一条宽宽的白带闪闪发光。

领头大哥忽然止步,用手电筒照着那一条白带说:“那是什么?”

大家不看则已,一看吓出一身冷汗,原来那竟是一条巨蟒蜕下来的蛇皮。蛇皮二尺多宽,好几丈长,紧紧地贴附在石壁上,看不见头尾。蛇皮上的鳞片大如茶杯,幽幽发光。

大家连忙转身退出洞来。

因为怕遇到那条巨蟒,从那以后,他们三兄弟就再也没有去过那一带……

何钊当机立断,决定第二天就去寻找那个神秘的溶洞。

程志文灵感一闪,重又提笔写了一篇报道,说是巨蟒已露踪迹,不日即可捕获。他拿了这篇稿子去向女记者向梅请教。女记者看完稿子说:新闻报道注重的是真实性和时效性,在巨蟒捕获以前,像这样的稿子报纸是不会发表的,不过她可以代他把稿子寄给报纸的内参,作为一种信息交流。

然而,由于年代相隔太久,这期间又发生过一次地震,再加上兴修水利、农田建设等原因,地貌变化很大,杨老先生已无法确定当年探洞的准确地址。一连十多天,何钊带领着捕蟒队员搜遍了附近的山川,也没能够寻找到那个神秘的溶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