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TER 1(第16/57页)

拯救他们的是,他们不再是报道事件的奴隶,不再被别人的作为或不作为绑架,这就是戴维在打造这个频道时摆上台面的大理念,他的绝杀。多年前和亿万富翁坐在一起吃午餐时,他简单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所有这些别的频道,”他说,“他们都是对新闻做出反应,追着新闻跑。我们要制造新闻。”

意思就是,ALC不像CNN和MSNBC,要有自己的观点,有动机。当然,还是会有随机的天灾要报道,有名人死亡和性丑闻,但那只是汤汤水水,他们业务的主菜是把当日事件塑造得符合他们频道想传达的信息。

亿万富翁喜欢这个理念—控制新闻,戴维知道他会喜欢。毕竟他是个亿万富翁,亿万富翁之所以能成为亿万富翁,就是因为控制着局面。喝完咖啡,他们握手言定。

“你多快可以上线运营?”他问戴维。

“给我7500万,我可以让它在18个月内播出。”

“我给你一个亿,6个月上线。”

他们确实做到了。6个月的时间,他们从其他频道挖主播,设计标志和创作主题音乐,疯狂建构了ALC的体系。戴维在一档二流的新闻杂志节目发现了比尔·康宁汉,他在里面极尽冷嘲热讽。比尔是个愤怒的白人,才思即将枯竭。戴维看完了节目的垃圾时间,他能预料到如果这个男人有合适的平台,会成为什么样子—复活节岛的一尊神体,一块试金石。他的一种视角让戴维觉得刚好体现了他们的品牌。

“脑子不是常春藤名校派发的,”第一次和戴维会面吃早餐时,康宁汉告诉他,“人人生下来都有脑子,我受不了的是这种精英态度。为什么我们所有人,没有一个人,聪明到可以管理我们自己的国家。”

“你现在是在咆哮。”戴维告诉他。

“话说回来,你是在哪里读的大学?”康宁汉问他,准备来个突袭。

“圣玛丽园林学院。”

“不会吧。我上的是石溪大学,公立学校。我毕业出来的时候,没有哪个哈佛或耶鲁的浑蛋会跟我打招呼。女人?想也别想。六年前第一次上电视时,我只能睡新泽西的女孩。”

他们在第八大道的一间古巴风的中餐厅,吃着鸡蛋,喝着棕漆色的咖啡。康宁汉是个大块头,身形高大,喜欢激怒别人。他是那种可以毫不客气地当着你的面打开自己的行李箱,然后搬进你家的人。

“你对电视新闻怎么看?”戴维问他。

“一坨屎,”康宁汉一边咀嚼一边说,“假装不偏不倚的样子,好像他们不偏不倚,但看看他们都在报道什么,看看英雄都是什么人,劳动阶层吗?想也别想。经常上教堂、打两份工送小孩读大学的居家男人吗?笑话。但总统是拿罗德奖学金7的人,所以我猜那是可以的。他们说这叫‘客观’,我说这叫‘偏袒’,简单明了。”

侍者过来放下账单,是从口袋大小的便笺簿上撕下的一张条纹复写纸。戴维仍留着它,裱在他办公室的墙上,一角被咖啡染色了。就世界而言,比尔·康宁汉是过气二流的莫瑞·波维奇8,但戴维看到了真相,康宁汉是个明星,不是因为他比你我更优秀,而是因为他就是你我。他是大众常识发出的愤怒的声音,疯癫世界里的理智人。一旦比尔加入,剩下的拼图将自动就位。

因为到最后,康宁汉总是对的。电视新闻人那么努力表现出客观的样子,而真相是,他们绝对不会客观。CNN,ABC,CBS,它们像超市卖杂货一样卖新闻,人人各取所需。但人们想要的不只是信息,他们想知道信息背后是什么意思,他们要见解,他们需要有东西反抗,同意还是不同意。戴维的理念是,如果一个观众不同意一个电视台的大多数观点,他就会换台。

戴维的想法是把新闻变成同道中人的俱乐部。第一批受众就是多年来一直鼓吹他这种理念的人。紧随其后的则是一生都在寻找一个人,能大声说出他们的心声的群体。一旦你拥有那两种人群,好奇的人和犹豫不定的人就会陆续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