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午井小亭(第2/4页)
“这话说得其实在理。以‘子曰’开头,难道是《论语》?”
“应当是。不过现在流传各本,都不曾见这句话。”
“不过,孔子怎么会说这种话呢?”
“虽然这句话我第一次见到,但据我所知,孔子说出这种话,不但不奇怪,反倒是必然之理。天下归于一家一姓,其实是秦汉以后的事情,秦汉以前,天子虽然名为天下之主,却绝非私有独占天下。黄帝、尧、舜、禹时代,各部族联盟,实行禅让制,天下共主由各族推选,而且天子之位不能传于子孙,即所谓‘天下为公’,又称为‘大同’。孔子一生最敬仰,便是尧舜禹三王之道。”
卫真瞪大了眼睛,奇道:“我竟从来没想过这事!从我生下来,这天下就是刘家的天下,一直觉得这是天经地义。可惜,可惜,我怎么没生在那个时候?‘天下为公’这么好,怎么就中断了呢?”
司马迁沉思了片刻,才徐徐答道:“我也时常在想此事,源头恐怕是私心私欲——起初人们同劳同食,彼此一视同仁。但人总有差异,力有强弱,智有高下,能者多劳,久了自然觉得不平,人心由此开始动荡,生出分歧争端,分出贵贱高低,并日盛一日、愈演愈烈。弱肉强食,成王败寇。天下之位自然不再是有德者居之,而是有力者夺之。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屠杀十万、百万人的性命,直到争出个天子来。秦国嬴政便是最后的赢家,所以自称始皇帝。虽然都叫天子,但古之天子与今之天子有天壤之别。”
“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天下不再为公?”
“在黄帝之世,征伐早已开始。不过直到禹之世,天下各部族仍然还是禅让制。当时皋陶辅助大禹治理天下,素有德望,禹便荐举皋陶,要禅位给他,皋陶却亡故了。”
“皋陶怎么会死得那么巧?”卫真睁大了眼睛。
“皋陶之死,我也怀疑,但史无明文,无从查证。”
“之后禹就传位给自己儿子了?”
“没有,皋陶亡故后,禹又荐举另一位贤人,名叫益。禹死后,益本当继天子之位,益虽然也是大贤,但功业尚浅,怕人心不服,就转而让位给禹之子启,许多诸侯感念大禹恩德,也都去朝拜启。启于是继位,建立夏朝。夏朝乃是历史上极其巨大之转捩,从此大道消隐,天下不再为公,开始‘天下为家’世袭之制。”
卫真问道:“益是真心让位吗?”
司马迁摇摇头:“不得而知。”
卫真又问:“之前都是选贤举能,启坏了古时规矩,当时竟没有人反对?”
“自然有一些诸侯不服,有一个诸侯国叫作有扈氏,有扈氏率部族反抗启,启发兵征伐,大战於甘,即今日扶风南郊,启大获全胜,一举灭了有扈氏,因此威望大增,天下宾服。”
“那就是以力夺之。”
“也不尽然。大禹治水,功在千秋,启在当时也有贤名。一半在德,一半靠力。”
“高祖打下汉家天下,也是如此。”
“夏商周三代虽然‘天下为家’,但大道公义尚未完全灭绝,那时方国林立,各自为政,诸侯只是朝贡天子,并不完全臣服。天子也绝不像后来秦汉帝王,能将天下占为己有、视为私产。”
“前日我听主公诵读《诗经》,似有一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周天子不也是独占天下?”
“西周实行分封诸侯之制,天子只是天下共主,姬姓也并未尽占天下,诸侯国中尚有不少前代王侯及功臣,如几个著名大国:齐国封给重臣太公望,是姜姓;宋国封给商纣王之兄微子启;秦国则是嬴姓旧族……”
“高祖得了天下,各功臣也被分封了啊。”
“高祖可以分封功臣,也可以随时诛灭,韩信、彭越、黥布、樊哙……这些赫赫功臣后代而今安在?当年白马之盟,高祖就曾言‘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莫说这些异姓王侯,自景帝以来,刘姓诸侯王又剩了多少?西周天子则没有如此杀伐独断之权。”
“难怪这支竹简上,孔子会说这样大逆不道的话。看来大逆不道的不是孔子,而是后世帝王。”
“孔子在世之时,周室早已衰微,天下纷乱,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亡者不可胜数,天子更是有名无实。孔子忧患世乱,一生奔走,希望能拨乱反正,还天下太平。他深知天下不可无主,但更不可有暴君,所谓‘苛政猛于虎’。因此才推崇上古王道,警醒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