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第4/6页)
但是,如此一位出类拔萃的情报精英,现在却活得人不象人鬼不象鬼,每天在期盼和痛苦中煎熬着自己的下半生。
“这郑耀先太不像话了!”老钱接到晓武通知后,专程赶赴山城,当面向陈国华发起牢骚,“他整这一出儿跟谁商量过?这不明摆着给我找麻烦么?”
“消消气,别上火……”
“我消得了吗?”老钱气得直转圈,“自打出北京,我这火儿就没消停过,你说说,我活到这岁数,跟谁操过那份心?”
“可事情已经出来了,你还能把他怎样?枪毙他?呵呵!那你不是成全了他?”
“得给他个教训,否则他还真不知道自己姓啥了!”
“你还别说,他到底姓啥谁也不知道。我算看明白了:这个老郑,不简单,他想问题的方式神鬼莫测呀!”
“不行!我要马上见到他!这个混蛋,气死我啦!”
“你呀!还是别见了,既然他不打招呼就办出这种事,说明他对你也失望了。”
“他有什么资格对我失望?”
“这还用问吗?”陈国华摇摇头,话语中流露出淡淡的苦涩,“他现在最大的心病,就是想活得象个人,可这些你老钱能替他办到么?即便是能办……可你能给他办么?”
“依你的意思,我是用人朝前不用人朝后喽?”
“我没那么说。”
“可你就是这个意思!老周啊!这不是我人格有问题,全世界你打听打听,对待象他这样的情报员,哪家情报机构不是这规矩?”
“也许你说得没错,不过人都是有思想的,而老郑这个人,往往想得又比别人多。”
“想得多也不行!个人利益绝对不能高于集体利益!”
陈国华叼着香烟,默默无语。他知道自己无权去说服老钱,也不可能再跟老钱说些什么,但有一点他是心知肚明的:经过反右斗争后,再让一些中国人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恐怕要比登天还难。
事实证明:郑耀先果然不想见老钱。他不管你从哪儿来,也不考虑自己是不是被专政对象,只要觉得没必要,宁肯装病也绝不抛投露面。结果弄得老钱是趁兴而来败兴而去,两个人这暂短的交情,算是出现了裂痕。
1958年4月初,郑耀先和韩冰的处理意见被批复下来:发回农场进行劳动改造。“劳改”这个名词对于郑耀先来说,是个非常新鲜的新生事物,它不同于刑事犯,也不由法院来判决,而是社会主义国家针对某些特殊人群,实施的一种特有的专政手段。“劳动改造”到底能改变什么,郑耀先不清楚,韩冰也不知道,但二人凭借那绝顶聪明的脑袋,不约而同推算出自己的命运将是苦不堪言。
“这还不抵给我判个几年呢……”临行前,郑耀先私下对韩冰说道,“就我这腿脚,这身板,还能干个什么活儿?”
“干活那是抬举你,还真把自己当成是普通劳动者啦?”一声幽叹,韩冰的神色凄凄惨惨,“改造,你还是从‘改造’这两个字上下功夫吧……”
“那我们不是惨啦?”
又是一声长叹,韩冰抹抹脸,恨恨说道:“命啊!这可真是命啊!自从遇见你,我这日子就没怎么好过!”
“这不能怪我,谁叫你没事连做梦都盼着抓我?”
“废话!你是贼我是兵,能不抓你吗?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哼哼!我照样不会客气!”
“那你就慢慢抓吧!哼!榆木脑袋!”
俩个人时常会发生点小磨擦,但磨擦也是一种交流,这并不妨碍双方对未来命运的共同探索。
在马晓武刻意安排下,回到农场的两个人,一开始并未象其他右派那样参加重体力劳动,而是在食堂继续从事着切葱剥蒜工作。不同的是,大师傅老李再见到这二人时,多了个下意识转身动作。同事之间像往常那样有说有笑已是不可能了,地位和阶级立场的对立,无形当中在众人之间树立起一堵厚厚的柏林墙。
老李不再犯病了,可他那双眼睛瞥向郑耀先时,依然有些古怪。晓武来农场也不象以往那么频繁了,这到不是说他嫌弃郑耀先的身份,主要是工作和家庭给他带来了太多的压力。五七年的反右以及丈夫频繁的“失踪”,令小李身心受到了极大的重创,她的精神总是处于压抑和紧张状态,甚至在正常工作中,也频频出现不必要的失误。因此,考虑到小李工作的特殊性以及和市公安局的合作关系,检察院领导经过反复讨论,决定将她调离原工作岗位,从事一些简单的文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