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卷轴里的秘密(第5/12页)
他风尘仆仆地从西安赶来,竟不忘随身携带几本喜爱的诗词集,贺谦等御捕见了这一幕,都有哑然失笑之感,但当着林鼎寒的面,没表露出来。唯独罗向不知掩饰,直接笑出了声。
林鼎寒仿佛没有听见罗向的笑声,又或是他根本不在乎别人对他的看法。他径直翻开《李太白集》,说道:“‘子夜’指的是《子夜吴歌》,‘长干’指的是《长干行二首》,‘寻雍’指的是《寻雍尊师隐居》,‘酬裴’指的是《酬裴侍御留岫师弹琴见寄》。”他将这四首诗在《李太白集》中的位置一一找出,将页张折起一角,以便随时翻阅。
索克鲁对诗词同样有所涉猎,若非如此,当初光绪帝的暗码他也解不出来。“李白曾给刺客说过好话,”索克鲁点头道,“刺客道用李白的诗做脚文,也算说得过去。”
索克鲁的话中之意,指的是李白在名篇《侠客行》中,对先秦时期的刺客极尽赞誉。《侠客行》中有一句“救赵挥金锤,邯郸先震惊”,说的便是战国时期刺客朱亥的故事。
朱亥是战国时期魏国人,早年在大梁城内做屠夫,后因勇武过人,被“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无忌收为门客。当年秦国攻赵,赵国危在旦夕,遣使向魏国求援,魏王当即派晋鄙率军十万救赵。但大军出发后,魏王受到来自秦国的威胁,又怕得罪秦国,于是急忙命令晋鄙停止进军,暂时驻军于邺。信陵君魏无忌乃魏昭王少子,他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一旦赵国被灭,魏国便岌岌可危,于是数次请魏王发兵,但魏王始终坚持按兵不动。信陵君于是用侯嬴之计,从魏王宠姬如姬那里窃得虎符,带门客赶往晋鄙驻军之地,要晋鄙交出兵权。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虽见虎符,晋鄙却心生怀疑,不肯移交兵权。这时朱亥携四十斤重的铁锤走入,趁晋鄙不备,一举将其锤杀,助信陵君夺取兵权。信陵君遂指挥十万大军前往救赵,最终击退秦军,保全了赵国。
索克鲁所言不错,李白将先秦时期的刺客称为侠客,又写下“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的千古名句,算是对刺客的极大赞誉。刺客道以李白的诗作做脚文,确实说得过去。
找到了脚文,再配以代码,按理说很轻易就能破解出刺客卷轴中隐藏的信息。
但林鼎寒却摇起了头。
“‘七三六四四二一六’,这条代码应该用‘逐句定字’法来解,比如‘七三’,意思就是指第七句的第三个字。可是按这方法来解,又始终不对。”他一边翻阅四首诗的原文,一边皱着眉解读,“《子夜吴歌》共四首,每首有六句诗文,分咏春夏秋冬四季。除开咏春的六句,第七句就应该是咏夏的起始句‘镜湖三百里’,第三个字是‘三’。”
按这种“逐句定字”的解读方法,《长干行二首》的第六句是“两小无嫌猜”,第四个字是“嫌”;《寻雍尊师隐居》的第四句是“倚石听流泉”,第二个字是“石”;《酬裴侍御留岫师弹琴见寄》的第一句是“君同鲍明远”,但没有第六个字。
“这四首都是五言诗,每句诗文都只有五个字,”林鼎寒颇为不解,“不可能数出第六个字来。”
索克鲁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四首诗应该没有找错,恐怕是解法不对。”他说道,“姑且不论第六个字在哪儿,就是这找出的‘三嫌石’三个字,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我再想想。”林鼎寒又埋下头去。
“不着急,慢慢想。”索克鲁说道,“金老捕头已经回来,大家都可以各自回去休息了。黑蚓等青者已经找上门来,大家务必时刻警惕,不可掉以轻心。”
“是,总捕头。”所有御捕应了,相继离开了西厅。林鼎寒记下了代码和脚文,也跟着去了。
待所有御捕都离开后,索克鲁将两幅刺客卷轴卷起,一个人滑动轮椅出了西厅。为了方便他进出,御捕门内各处建筑的门道路径都拆去了门槛。索克鲁没有立刻回府,而是来到了紧挨西厅的房屋,打算看看金石开和苦大鹏的情况。
莫干山大战
金石开和苦大鹏的情况已经稳定下来,顾大夫和药童正在收拾东西,准备离开。“二位大人性命无虞,只需每日用我的药,不出半月便可痊愈,索大人不必担心。”顾大夫语气肯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