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人娃娃(第7/15页)

“后来心理所的几位研究人员在纸团里面夹了一根细小的玻璃丝,结果在表演者认完字后,发现玻璃丝掉在了地上,说明纸团曾经被打开过,也就是说表演者作了弊。”

涂小姐听了这番解释,并未打消全部的疑问:“可是,这样拙劣的作弊很容易被发现呀,我就不信光凭这些就能让他蒙混过关!”

朱先生点点头,说:“确实如此。但别忘了,这些江湖骗术往往都有一套专门的应对策略,比如说表演之前会先观察周围的形势,见有机可乘才答应用‘耳朵认字’,如果监视很严、难以作弊时,他就谎称状态不好,拒绝认字。此外,他还常用拖延或推诿的战术分散大家的注意力,寻找可乘之机,有时拖上半小时甚至一小时才开始认字……”

“照你这么说,耳朵认字这事一点儿技术含量都没有咯?”涂小姐失望地说道。

“差不多就是这样。”

“可是,就算耳朵认字是作弊的,刚才那位盲人儿童可没法用这种手法来作弊啊!”记者杨德怀嚷嚷道,“还有那个聋孩子,他又是怎么用鼻子听见歌曲的呢?”

“这个嘛……”朱先生抿着嘴,“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啊,他说是鼻子听歌就一定是用了鼻子吗?”

“啊,等一下!”涂小姐用手拦住朱先生,“让我想想……我大概明白那个聋孩子是怎么做到的了,那个录音机,问题就出在那个录音机上!”

朱先生赞许地看着她,鼓励她继续说下去。

“那个录音机带有声音的指示灯,播放不同音调和长短的音乐时,指示灯跳动的频率和形状都是不同的。如果那个聋孩子在一开始就被训练区分每首歌曲的指示灯跳动节奏,那么要辨认出播放的是哪首歌曲就很容易了。然后,再让他背下每首歌曲的曲谱,就变成‘用鼻子听歌,并能扒下曲谱’的神奇现象了!”涂小姐说得头头是道,“这个伎俩真的很傻瓜,充其量不过是熟能生巧。聋孩子不是用鼻子听到了歌曲,而是用眼睛看到了对应着歌曲的指示灯信号而已。”

“原来如此,被你这么一解释,这个表演确实挺无聊的。”杨记者恍然大悟道,“不过,那个盲人用耳朵认字又该作何解释?盲人可没办法偷看呀!”

杨记者充满期待地望向涂小姐,可是“小兔子”却慌了神,“关于耳朵的那个事,我还没有完全想明白……朱先生,朱先生!”

涂小姐恶狠狠地叫了两声朱先生,气急败坏地表示求助。

朱先生瞪着一双细小的眼睛,镇定地说:“耳朵认字的把戏也很简单,只不过我们一叶障目,看不见森林。”

“刚才你们都说了,用鼻子听歌的诡计很普通很直白,一般人只要仔细琢磨都能想明白,但为什么他们还要安排这一项内容呢?原因有二,其一,这个节目被安排在耳朵认字之后,观众被前一个表演所震撼,自然会对随后的节目也不假思索地全盘接受;其二,也是更重要的原因,鼻子听歌的节目在一开始就不是作为主要表演内容出现的,它只不过是为‘耳朵认字’这个节目输送道具。”

“道具?什么道具?”张酣急切地吼道。

“道具就是那个聋人儿童。”朱先生不紧不慢地说道,“在这个表演中,观众递给盲人的纸条是打开的状态,只要视力好的人都有机会瞥到纸条上的内容。作为听觉器官受损的聋人,他的视力可能比常人要敏锐,只要盲人故意将纸条在他眼前晃过,他就能够捕捉到纸条上的内容。这时,由于聋人和盲人之间挨得很近,我们再假设这个聋人并不是哑巴,他就可以通过小声的话语将纸条上的内容透露给盲人。同理,视力受损的盲人听觉也会比普通人敏锐,所以聋人只需要用很轻的声音说就能被盲人接收到。这就是耳朵认字的全部秘密,说白了是两个残疾人优势互补的结果。”

“聋人的眼睛和盲人的耳朵……”涂小姐若有所思地点头道,“原来是这么回事。他们为了让聋人的上台显得不那么突兀,才让他加演了一个鼻子听歌的节目啊!”

“你说得没错,那个聋人儿童确实是后天致残。他可以说话,但是听不见声音。”张酣在一旁赞同道。

“如此一来,这个‘天使村’还真是个‘皮包公司’啊!”杨记者眯起眼睛对着张酣说,“那么张先生,就让我们来助你揭穿他们的阴谋吧!”